應用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訓練和檢測。應用題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即使經過六年的數學學習,仍有很多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為什么呢?我認為應用題的根在一年級,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存在困難的原因也在一年級。
一、數的認識,創設應用題語言敘述的基礎
小學數學的教學是從數的認識開始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已經會數、會認、會寫很多數了,但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一年級的數的認識不是簡單的數數、寫數,更重要的是在數的認識中滲透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自學生入學之日起,便應立足抓好應用題的基礎工程,使學生對應用題有超前認識,在認數及計算之中滲透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如,在“數的認識”的教學時,出示主題圖后,我總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說圖的內容,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
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應該不斷地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如,在學習“7的認識”時,看到主題圖后,有的學生這樣表達“圖上有7只雞”,有的學生這樣敘述“圖上有6只母雞,又跑來1只公雞,一共有7只雞”。很顯然,這兩種表達都正確,但持第二種說法的學生從一個靜態的畫面抽象出數學的思考過程,我認為更具有數學頭腦,表達更合乎數學表達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接近我們的教學要求,為以后應用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盡量使用正確的數學語言來表達。
二、加、減法的意義為解答加、減法應用題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年級數學在學生認識了1、2、3后就安排了加、減法的初步認識,我認為雖然是加、減法的初步認識,但我們在教學中絕對要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加、減法的意義,這對學生以后學習分數、小數加、減法的意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為加、減法應用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加法的意義中“合并起來”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相當抽象的,但對這一詞語的理解決定著學生對加法意義的理解,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伸出兩只手(兩個數),“兩手相擊”表示“合并起來”。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地用兩只手的動作來表示,既形象又讓學生便于接受。學生理解了“合并起來”的意義,對解答應用題具有理論指導作用。如,“學校原來有6個足球,又買了3個,現在有幾個足球?”要求“現在有幾個足球”就是把原來的“6個”和買來的“3個”合并起來(兩手相擊),所以用加法計算。學生邊說邊動手表示,手腦結合,在很好地理解了加法的意義后,解答加法應用題就很容易了。減法的意義也是在加法意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如,在解答“參加學校美術小組的有14人,其中女同學有5人,男同學有幾人?”分析題意時,讓學生明白“14”是男、女同學人數的和,“5”是其中的一個加數,求男同學有幾人,就是求另一個加數。這樣,根據加法的意義,理解了減法的意義,進而清楚地分析減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從而熟練地解答減法應用題。所以,我們在進行一年級的加、減法意義的教學時,絕不要被“初步”這樣的詞眼所迷惑,而要把加、減法的意義講清楚、講透徹,為以后應用題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三、圖示應用題是最基礎的應用題
一年級“圖示應用題”教學是“圖文應用題”和“文字應用題”教學的基礎,處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階段。教學時關鍵在于教學生領會應用題的結構——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對此,應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實物或事例進行直觀教學,以達到順利過渡到“圖文應用題”教學的目的。應用題的結構——“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是滲透在整個一年級教學過程中的。如,在進行“數的認識”教學時,計數器上總是撥成“幾加1”,這不僅暗示學生幾的后面是幾,同時教師把自己的動作敘述成“先撥幾顆珠,再撥1顆珠,一共是幾顆珠”的形式。又如,在教學“3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時,把“l+2=3”敘述成:“l只”小貓在玩球,又跑來2只小貓。一共有多少只小貓?把“3—1=”敘述成:“3個蘋果,刺猬背走1個,還剩多少個?”等等。教師在“認數”和“計算”教學中經常巧妙地把有關內容敘述成應用題形式,無形中加深了學生對未來應用題結構的印象。教學中教師先用規范的數學語言敘述,讓學生模仿,最后由學生獨立口述。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數學感”提高了,建立了應用題的結構——“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也隨之得到了提高。在教學“7的認識”后,教材上便正式出現了圖示應用題,教學的目的,總是要讓學生通過努力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圖示應用題后特意要求學生自己找準應用題的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使之逐步形成能力。如,教學“8的認識”后面的應用題時,教師講清花瓶上面“5朵”字樣的作用之后,兩個例題、做一做和練習中的相關習題均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后再填。鼓勵他們大膽地說,讓他們在自己的說中找準兩個條件和一個問題,讓他們在自己的說中得到新的學習和鍛煉。教師只需要及時糾正錯誤和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學生學得牢固,掌握得扎實,就為以后學習表格式圖文應用題及文字應用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用不著教。”我認為,抓住了一年級數學這一基礎,培養了學生對應用題的感覺,以后應用題的學習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去獲取知識了。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
(作者單位 即墨市靈山海爾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