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記】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對每位老師來說的確非常困難。因為,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個體的,都是存在差異的。
【案例描述】
新學期伊始,我被分派任教六年級三班的思想品德課。課堂上,我認識了該班個子最高、上課最安靜、學習上最懶惰的一個后進生——小劉。
這是一個靦腆甚至有點羞澀的小男孩。沒帶他們班之前,我就聽其他任課老師反映,要想讓小劉同學像其他同學一樣按時交作業,這真是難上加難。班主任老師也告訴我,這孩子家庭情況特殊,從小父母離棄,他一直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除了能照顧他的生活外,對他的學習毫不關心,更別提什么輔導了。長期的親情缺失,不僅給小劉同學的心里留下了陰影,也讓他從小養成了孤僻、膽怯的性格。小學六年來,這孩子各科成績基本都在60分以下,課堂上從來沒有舉過手?
聽了班主任的話,我心里泛起了嘀咕,這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帶著這樣的疑問,他走進了我的課堂。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逐步發現,的確,這孩子在學習上非常懶惰:上課不聽講、不發言,更談不上深入思考了,課后作業也是常常沒有他的。一次上課,我提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問題,所有同學都把手舉得高高的,唯獨他沒有舉手。我瞅了一眼坐在最后排的小劉,好家伙,正在發呆呢。于是,我點名讓他起來回答問題,一連叫了三遍他的名字,他才從沉思中回過神來,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全班哄堂大笑。突然,班長站起來,輕輕提醒我說:“×老師,您別叫他了,他上課從來不回答問題的?!薄袄蠋?,我來!”“老師,我來!”其他同學爭先恐后地叫了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吹竭@里,我靈機一動,故作驚愕狀,責備班長道:“×××,你怎么能這樣污蔑劉同學呢?他和我們一樣,都是六三班的一員,怎么可能上課從不發言呢?我不相信!”“就是!就是!”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為班長辯解起來。我把疑問的目光投向小劉,只見他低著頭,臉色微紅,一言不發地站在那里。我示意全班同學安靜,開始批評其他同學了:“哦,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小劉同學,是我們六年三班的同學每次發言太積極,都沒有給別人留下發言的機會,所以,久而久之,他才不愛發言的。但是,我覺得:不發言并不能代表他什么都不會啊!這樣,今天咱們就把這個發言的機會留給他,讓他來回答這個問題,好不好?”
我走近小劉,用微笑、鼓勵的目光注視著他,重復了剛才的提問:“中國的全稱是什么?”“想一想,你一定會想起來的!”我在一旁鼓勵他。10秒鐘過去了,20秒鐘過去了,他還是一言不發。不過,我相信,這么簡單的問題,他肯定會回答的。于是,我莞爾一笑,輕輕說道:“看來,小劉同學還挺有范兒,跟大明星一樣,沒有觀眾的掌聲,金口難開啊!”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他自己也被逗笑了。最后,在我們再三的寬容和鼓勵下,他終于開口說出了正確答案。我抓住時機,及時肯定了他在課堂上的進步,并要求全班同學以后要給小劉同學留出發言的機會,不要再笑話或責備他。
課后,我專門找小劉同學進行了談話,希望他以后在上品德課時盡量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并告訴他本學期我想在班上挑選一位學生擔任品德課電腦管理員,專門負責品德課前后的電腦開關工作,希望他能用實際行動積極爭?。ㄒ驗槲抑浪瞄L電腦)。受到表揚的小劉,心里樂呵呵的,對電腦管理任務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我告訴他,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能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聽了我的話,小劉心里充滿了期待。
后來,在我的課堂上,他果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上課能主動帶書了,開始抬頭注意聽講的時候多了,并且有時還能融入小組討論……很明顯,他對課堂的注意力比以前強多了。我抓住機會,又在全班對他進行了表揚。后來,當提到一些特別簡單的問題的時候,我就點名讓他來回答。慢慢的,嘗到甜頭的他開始主動發言了。當然,我也兌現了我的諾言,當我在全班宣布,小劉同學因為進步大、變化大而榮膺為思想品德課的“電腦管理員”時,全班同學睜大了詫異的大眼睛,隨即,一陣贊許的掌聲在班上響了起來……
現在,小劉同學不但上課主動發言的次數逐步增多,而且課后作業也開始能主動完成了,雖然學習成績上升緩慢,但在參與班級活動、與同學交流相處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
【教育啟示】
小劉同學進步了,緣于那次難得的寬容和鼓勵,也緣于那份特殊的工作崗位。他之所以能逐步改掉懶散、上課從來不發言的習慣,是因為他看到了曙光,嘗到了被夸獎、被重視的“甜頭”。看來,任何孩子,他都是渴望被賞識、被關注的。當面對小劉同學這樣的“特殊”學生時,我們不妨也對其“特殊”一點: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鼓勵、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偏愛、多一點智慧……或許,我們就能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習慣也是夸出來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睜大智慧的雙眼,充分運用教育智慧,才能發現和激發學生身上更多的長處和閃光點,也才能真正“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01.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陜飛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