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堂上越來越不愿意舉起他們的手。上課常會出現“冷場”現象,致使好多老師常常抱怨學生思考不積極,發言不主動……這些現象既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影響了教師的授課情緒。閑暇之余,翻開案頭的雜志,一則案例,讓我很有感觸。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第七冊《峨眉山月歌》時,讓學生當小老師,上臺講解,在師生、生生間的相互質疑、釋疑中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后老師問:“對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還有疑問嗎?”(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生:老師,你這堂課到底要講些什么呢?
師:你懂了些什么?
生:我對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這首詩的大意,以及如何去品讀課文、賞析課文,乃至背誦課文……可這是我們自己學會的,老師,你到底要講些什么呀!
師:老師并不打算講些什么,老師只是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研究這些內容。
看了這個案例,我不禁拍案叫絕,這才是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這是對新課標最好的詮釋。教者的教學理念,可謂與時俱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角色,定位恰當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賞識者。”教師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沉下去,讓學生浮起來。課堂上不再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教師由演員變成了導演。教師不再扮演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是做到“引而不牽”,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稍作點撥、引導,不能越俎代庖。
二、學生做主,選擇到位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上教師應為學生服務,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定位,讓學生上臺當小老師,講解古詩,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講臺不再總屬于老師,從而可以感受一下做老師的滋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倍增。
三、教學方法,突出“自主”
“學會學習”是基礎教育階段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武器。那種想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學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課標在實施上更關注學習過程。教學《峨眉山月歌》時,教師沒有直接灌輸,而是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在師生、生生間的交往互動,相互質疑、釋疑中,讓學生自主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知識是學生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教會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正是新課標大力倡導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課堂教學不再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給、你收。而是由一言堂變成了“眾議院”,學生可以大膽地袒露自己的意見、想法,可以眾說紛紜,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由維持性學習向自主創新性學習轉變。這位教者正是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新課標的精神,以教師的魅力,帶動充滿智慧的課堂氛圍文化。
【自我反思】
在為這位教者拍手叫好的同時,我不由自主地反思起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標在全國如火如荼地推廣了,我也認真地學習了,但在課堂上,總是不敢放手去運用,還是穿新鞋,走老路,一堂語文課下來,真覺得好累呀!這兒是知識點,那兒是知識點,一篇很美的課文,被我分解得支離破碎,生怕學生聽不全,學不細,考不好。有的地方,我自認為是必考內容,就把它們歸納成客觀答案,不允許學生有主觀說法,使學生講什么,聽什么,學什么,不再有自主學習,探究意識。
就拿上次考試來說吧!有一題,是有關電視中的廣告詞。全班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會做。我很驚訝,去班級一問,學生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老師,你沒講過。”噢,原來是我沒講過,我好不是滋味。難道每一題,都要我講過的,你們才會做嗎?靜下來想一想,這就是我的教學方法偏離新課標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不引起我的震撼。我提醒自己,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孩子的發展,不能再這樣了。不能以一兩次的成績來衡量自己的教學,而應放眼孩子的長遠發展。我告誡自己,以后,在課堂上,應少些“話語霸權”,多些“百家爭鳴”,在教法上,應少些“墨守成規”,多一些“不拘一格”。以案例中的這位老師為榜樣,教師必須要用深邃的思想,積極的心態,去精心打造這種氛圍文化,從而有效控制、調動學生合作激情,讓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分享、學會表達。未來社會,孩子們將面臨更多的挑戰,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培養他們樂觀、自信的精神。作為教師,我們要盡量讓學生展示自我,放飛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