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兩年前的一個偶然機會,我在課堂上嘗試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后來漸漸迷上了這一做法,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讓教師的循循善誘“引”得“滿堂春色”。
一、熱切期待:“1,2,3,4,5……還有再舉手的嗎”
兩年前,我接手了一個新的班級。剛開始,我發現課堂上缺乏生機,便加大了提問的密度,降低了提問的難度,擴大了提問的范圍,尤其將目光聚焦在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學生身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課堂漸漸活躍起來。
課堂上,當我一本正經地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們回答問題不再由老師點名,而是自己主動站起來發言”時,孩子們先是一愣,后來又是東張西望。也許是不適應,也許是在等待,當一個問題拋了出去后,課堂上一片寂靜,好久都沒有動靜。“愿意自由發言的請舉手!”終于,有幾個膽大的學生怯怯地舉起了手,我趕緊抓住契機,用手指著幾只小手,大聲地緩慢地數了起來:“1——2——3——4——”在我拖長了的聲音中,又有幾只小手舉了起來。于是,我又繼續夸張地數下去:“5,6,7,8,9……還有再舉手的嗎?”在幾次反復后,小手漸漸成林了,我也感到一絲欣喜:能讓學生面對自由回答舉起手,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盡管也是舉手,但它的含義是不同的,它意味著學生對自由回答的認可,意味著對主動表現的自信。“好,誰來回答?”于是,在我的不點名下,有幾個學生主動發了言。
二、積極嘗試:“不舉手,誰先來說一說”
一段時間的適應后,面對課堂上拋出問題后的學生,舉起的小手成林,我果斷地進行了下一步的引導:“請把手放下。現在不舉手,誰先來說一說?”因為有了前一環節的鋪墊,學生很快適應了不舉手的自由回答。這時,學生無需自己舉手的暗示,無需老師的點名,能主動地積極地發言,需要一種勇氣,一種信心。
三、適時緩沖:“已經發過言的等一等,把機會讓給別人,好嗎”
習慣成自然,因為缺少了約束,一些“活躍分子”便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在課堂上出現了逢問必答的局面,有時甚至出現了幾個“名角”主宰課堂的局面。于是,我適時進行“緩沖”:“已經發過言的等一等,把機會讓給別人,好嗎?”這樣一來,回答問題的面漸漸廣了起來。
四、友情提醒:“這節課還有幾分鐘,沒發過言的請抓緊機會”
盡管有對“活躍分子”的表面約束,盡管有對面向全體的內心承諾,盡管有老師熱情期待的目光,還是有原先部分膽怯、內向的學生又漸漸恢復了本性,一味地做起了“旁觀者”,更有個別學習懶惰者趁機扮演了“局外人”的角色。于是,我跟學生約法三章:一節課之內(有時是一天之內)必須自由回答問題一次,將每天回答問題的情況與小組積分相掛鉤(因班級里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的日常行為規范競賽活動)。這樣通過小組的群體壓力促使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自由式回答”中來。
五、委婉疏導:“別急,有的是機會,一個一個說,好嗎”
也許是對自由式回答的適應,也許是小組競賽催生的競爭意識,課堂上,當一個問題剛拋出,“刷刷”班級里站起一大片,咋辦?這時,還屬于自由式回答的起步階段,切不可草率地讓學生都坐下。那樣,只會挫傷學生的參與熱情,澆滅學生的自信火花。我常常帶著一絲贊許,帶著一絲歉意,委婉地說:“同學們的熱情真高,這么多同學想發言。別急,有的是機會,一個一個說,好嗎?”
六、有效延伸:“你聽清別人的發言了嗎”
到這一環節,只能說自由式回答還停留在淺層次的表面,學生往往只顧思考自己的發言,只顧搶著站起來,而對他人的發言毫不在意,根本談不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對話。此時,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我常常借助“你聽清別人的發言了嗎?”引導學生學會傾聽。有傾聽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真知灼見;有傾聽才會有碰撞,有碰撞才會有個性飛揚。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建軍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