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6年世界上第一輛裝有發動機的汽車問世使得人類告別了“馬車時代”,跨入了“汽車時代”。此舉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革了世界經濟、文化,滲透到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汽車智能化技術正在逐步得到應用。汽車智能化技術使汽車的操縱越來越簡單,動力性和經濟性越來越高,行駛安全性越來越好,這是未來汽車發展的趨勢。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發與規劃副總裁伯恩斯說:“未來的汽車將具有以下七大特點:安全、價廉、環保、實用、高效、省時以及提供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這就意味著汽車行業必須圍繞低價位、實用性、設計和技術進行創新。”
未來的汽車安全技術將向著微處理技術、軟件技術、多通道傳輸技術、集成化技術、車載網絡系統、光導纖維傳導技術、聲納傳感技術、納米技術等更先進的技術領域發展,不僅能將過去在軍事及航天領域的雷達、聲納( 超聲波)、遠紅外線、衛星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用于汽車,而且能將聲學、光學、電磁學、光電感應、指紋識別等領域的新技術運用到汽車上更能保證駕乘人員的安全。汽車安全技術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細,但任何單一技術都或多或少存在不盡如人意之處,而且僅僅依靠某一項技術已很難使汽車整體安全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汽車安全性,滿足人們對汽車安全性能越來越高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急迫。上海智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聯手同濟大學,主要是針對汽車安全駕駛進行科研、設計,智汽董事長謝明先生說:“汽車這個行業已經深入到每家每戶,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眾化的消費品,汽車不可能消失,那么汽車行業也不可能是一個夕陽產業,而且汽車沒有替代產品,下一代汽車的發展趨勢肯定是向著智能汽車方向發展,那么恰恰我們的定位就是給汽車提供一個安全智能駕駛的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加速汽車的轉型,從現有的常規的手動操作汽車,變成以后具有智能的汽車。我們生產兩種形態產品,一種是汽車的標配,我們叫做前裝,前裝是與整車廠合作,就是切入到汽車產業鏈,產品屬于產業鏈里的一個中游的產品,然后要切入到下游產品里面,下游產品是做系統的,這樣的就是前裝,比如后視鏡,屬于標配;另一種就是后裝,后裝直接通過4s店汽車美容店可以購買,比如我可以把現有的后視鏡給替代掉,這樣就可以做后裝,產品如果以車載機器人為主的話,也可以做后裝。”
駕駛汽車,確保行車安全,就要不斷完善各項單一技術本身,還要搞好各項單一技術之間的協同這一點更重要。它直接影響到第一項工作的最終成敗,即汽車安全技術應朝著和減少事故影響的目的。所以今后的汽車安全技術是越來越集成化、智能化、系統化的隨著電子信息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術在汽車上得到廣泛應用,安全技術逐步走向智能化。GPS(全球定位系統) 技術、智能避撞系統、智能駕駛系統、智能輪胎、智能懸架、智能安全氣囊等將在汽車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運算速度的加快及相關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智能化安全技術裝置將出現在現代車輛上,這些智能裝置將具有一定的識別、判斷能力,在各種情況下都能自動協助或自行控制。汽車廠商越來越多地采用虛擬汽車概念,從而無需制作物理原型,就能組裝、觀察、模擬汽車的性能及制造工藝,并且越來越多地開展廠家、院所、政府、供應商間的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加快了汽車開發時間。智汽董事長謝明先生說:“從三個層次講:第一,擁有這方面的知識,擁有這方面知識的機構很多,中國很多高校、研發機構都有這樣的團隊做這方面的一些研究,像長沙的國防科技大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同濟、復旦、北京理工等等;第二,擁有這方面技術的企業里面也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一汽、二汽、吉利集團,在技術方面也都有投入,現在很多都是技術的展示,比如Google,一直在推出智能眼鏡,這個技術的展示已經很多年了;第三,擁有這方面的產品,至于智能技術產品那就比較少,目前都是來自歐美,真正的下游廠家能夠看到的就是采用微波雷達做的,幾乎都是歐美壟斷。智汽是基于視覺的研發產品,視覺里面有兩類,一類是單目視覺,單目視覺做得好的就是以色列的公司,我們主要是研究雙目視覺,當然一些新興企業也跟蹤我們做這樣事情。我們在國際上占有一些制高點,比如自主泊車,是我們首次解決的,把后視鏡變成汽車的標配也是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我們切入市場的切入點盡量拉的低,比如現有的汽車他已經有保車速,接下去就是保車道,保車距。保車距的目的就是防止追尾,保車道也是避免別人撞你,一般發生車禍就這兩種。我們的產品分成了三代:安全提示、輔助駕駛、自主駕駛。這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從技術的創新、研發到產品的生產,我們一直自己在做,所以做的比較辛苦。
未來的汽車,機械系統將大量地被電子系統所取代。這將大大提高轎車的駕駛性能及行駛的安全性。對于這些智能產品放到汽車上會不會提高產品本身的購買力,謝明先生的答案是肯定的。智汽董事長謝明先生說:“我們成立公司之初就決定跟其他的創業家走不一樣的路,很多人商人選擇先做的是貿易,再根據貿易量看看能不能變成一個企業家,這種方法對于打品牌是很弱的,品牌不是靠推廣的,是靠實力,在知識技術上,我們在國際上已經是知名的,因此,本身我們就是品牌。中國人商人意識很重,很多商人不關注品牌,現在打品牌是很難的,品牌后面有很多內涵,技術的新進行、制造的精密性、功能上符合客戶的需求,品牌就是這樣出來的,這樣的東西中國都能做出來。但是國家要支持科技方面的品牌發展與創新。我們選擇從上往下走走高檔路線,先從高端的豪華跑車,再往中檔方面走,中低檔的消費群體在意的是價格,所以購買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價格而不是性能,高端的用戶更多在意的是功能或者擁有獨特地差異性,而不是價格。我們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做了這方面很多的積累,然后再是產品創新,這樣必然會涉及成本問題,汽車智能產品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個設備,很多老百姓想花最低的成本就能擁有一個這樣的設備,所以要切入到中低檔的車的話,成本是一個考量。目前我們主要與金龍客車進行合作,現在產品價格大概是5000左右,汽車無人駕駛機器人可能要高出一兩倍,因為客車在政策上有這樣一個強制性的需求,歐盟明年開始所有的汽車都要有一個這樣的功能,這就是國家定的一個這樣的政策,現在校車已經有這樣的規定了,中國以后也可能會出臺這樣的一個政策。”
在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中,謝董認為除了安全技術上的創新問題之外,研究汽車排放控制標準,節能環保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現在的人越來越注重環保。為了防止地球溫室效應和有效利用石油資源,必須降低發動機燃油消耗,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只靠傳統技術的延伸已經無能為力,必須引入新理論和開發新的技術。如低油耗和低公害的薄燃燒系統、可變排量、可變氣門、高膨脹比等發動機技術。總之,為降低燃料消耗費用,汽油車將趨于采用直噴式汽油機,而燃料消耗費用低的柴油車由于采用電子高壓噴射、高效廢氣再特環和后處理技術而實現高性能、低排放污染,今后將仍然是汽車發動機的主流;由于燃油短缺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各種代用燃料汽車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個企業要成功主要分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智汽董事長謝明提到:“從內因上講,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對手,現在奔馳、寶馬都在跟我們合作,我們缺的是外因,外因是不能靠我自己創造的,需要政府給我們提供一些好的平臺。最近上海張江出臺一個政策,提出一個口號說:‘用最聰明的頭腦,跟最有實力的資本結合在一起’。現在中國政府沒有一個集中的投資,政府想扶持企業的發展,但是做得還不夠到位,大量的資金分批投給各個企業,每個企業只得到了小部分資金,還是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這方面還有待改進,要做到有針對性的投資。在這個大環境的中國風投,不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價值,而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利潤,中國風投引導著這個社會一直往錯誤的方向滑。企業的第一目標是為社會貢獻,中國現在企業主要分三種,三流企業做產品營銷;二流的企業是營銷+制造;一流的企業是營銷+制造+設計。中國有很多三流企業家,很缺一流企業家。政府說的企業轉型就是希望二流的企業家變成一流企業家,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支持產品設計。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對企業的支持力度要有等級,對一流企業支持力度要大一點。希望企業能有自己設計的能力,需要靠自己的核心技術來設計。我們的產品設計都有自己的設計師,核心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中國要造就唯一的東西,這些東西不是靠錢能買到的,能復制的東西不是唯一的,品牌就是唯一性。如果都能復制,那就不是品牌。目前,我們公司在資金與人力資源上存在的問題是目前公司發展的最大障礙。8月10號召開的上海2012海外高城市論壇會,浦東出臺政策,拿出幾個億資金成立浦東創投,規定資金投給企業之后不求回報,退出的時候就是本金加利息,這在無形之中印證了我講的,資本第一動力是鼓勵創造價值,創造價值到時候自然有回報,而不是單純的錢生錢。這種模式應該擴展到全國,而且政府部門應該全部采用這種模式。這就是一個外部環境有待改善的,第二個就是人才,做事情要靠人,企業家不是魔術師。從長遠來講,高校必須擔任起高校的責任,培養人才。”
社會要關注的是價值,為社會提供產品,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是他貢獻多少而不是擁有多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安全保障越來越高,希望政府也能夠改變投資方向,扶植我國科技創新,為中國自強大創立一個強大的品牌,為科技的創新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平臺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