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賦予企業豐盛的賺錢機會,也帶來各式挑戰。迎著紛繁復雜的技術改進與市場變革,移動營銷“錢途”何方?
9月13日,圍繞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移動互聯網營銷創新微論壇在上海舉行,互動通控股集團資深副總裁單俊(Frank)應邀擔任互動討論環節的主持。在論壇上,艾瑞咨詢集團發布了《艾瑞觀點:2012中國移動互聯網機遇與趨勢》與《艾瑞移動互聯網網民行為研究成果分享》主題報告。
在單俊主持的互動環節,Vpon CEO吳詣泓、安瑞索思AdTOUCH副總裁朱海軼、易立廣告CEO厲家鳴、InMobi中國區總經理楊娟、架勢無線副總裁曾震東和巨流無線董事長黃維就“錢途”問題,自發分成“品牌創新派”與“效果為王派”,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Banner帶來落地頁面的點擊量,視頻切片廣告能增加ARPU值(每用戶平均支出),而移動營銷能做什么?很多廣告主和廣告公司一直不太明白。在這樣的情況下,移動營銷的機會在哪里呢?
面對主持人的提問,朱海軼回答:“移動營銷的潛力非常巨大,移動互聯網的明天就是互聯網的今天!現在大家都把移動營銷的范圍縮小化了,移動營銷不等于移動廣告,它可以比移動廣告做更多的事情,并且移動互聯網的載體不局限于手機,運營商也在研發車聯網,在車里上網,這不也是一種移動互聯網嗎?黃維提出,移動營銷要發展,還要看效果,看給客戶帶來多少銷量。
楊娟則對“效果論”表示不認同,她認為:“客戶之所以看重效果,是因為我們自己過度強調效果,誤導了客戶。目前移動營銷還未起飛,一方面是過于看重效果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們還未找到適合移動營銷的模式。”吳詣泓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角色,電視、雜志做Branding,互聯網做互動,移動的特色是跟位置、場景有關。所以大可以基于移動特色去創新,不要被客戶逼到“效果”的墻角。
針對單俊拋出的另一個問題“如何衡量移動營銷的價值”曾震東表示,用效果來衡量新生兒是不公平的,但這是當前的事實。品牌廣告主占比較小,效果廣告主數量更多。黃維認為,效果、數據是大勢所趨。我們當然也想做Branding,但客戶需要時間去教育,去認識移動營銷也能做Branding,這個時間相對企業的運營成本來說,有些太長。吳詣泓談到,品牌營銷和效果營銷都是廣告主需要的,但中間的平衡點還在摸索中。從剛開始我們就應該教育廣告主,移動可以做Branding,做創意和創新,并且要用數據讓他們相信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