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地圖上看,直線距離12304.76km——從北京到倫敦,奧運又來了!
和四年前相比,國人對奧林匹克的熱情顯然減退了不少。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舉國上下熱情高漲,我們也因為天時地利人和拿到了金牌總數第一。四年過去了,奧運場館的空置問題暫且不談,中國人因為奧運改變了對體育的看法了嗎?我們身體是否比四年前更加強健了?
答案顯然不容樂觀。今天的中國,“惟金牌論”雖然已經不是主流聲音,但相比于四年前,普通老百姓并沒有因為奧運會真正改變自己對體育的看法,而我們大多數人的身體不但沒有更加強健,反而因生活節奏快、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等等原因開始變得更加脆弱。
這多少有點像今天的葡萄酒行業,表面上風光熱鬧,酒商們全球采購,各國莊主、各路大師都紛紛前來捧場,但我們的消費者,他們真的開始嘗試喝葡萄酒了嗎?從2008年到2012年,在這中國進口葡萄酒最熱鬧的四年里,我們的基礎消費究竟增加了多少?
本月,大連搞了個國際葡萄酒美食節。
這是中國城市層面首次舉辦消費者的葡萄酒節日,當然,對見慣了各大酒展的專業人士而言,他們可能提不起什么興趣,但對促進消費而言,其模式值得借鑒:他們是按啤酒節的模式來辦葡萄酒節,主角是消費者,讓消費者在狂歡中接觸葡萄酒文化。
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大連國際葡萄酒節給其他城市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天天喊著賣紅酒,但一來二去都是圈子內消費,如果不點燃老百姓的消費熱情,到最后說什么市場、行業、產業都沒有多大意義。
回過頭來再說說倫敦。
微博上流傳著一個段子,說英國人在看了北京奧運后就后悔了,原因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規模宏大,英國人覺得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多預算花在這方面。還真的有很多人相信這個段子,以為我們花了大價錢“燒”出來的開幕式英國人無法“超越”,但沒想到,7月28日凌晨,英國紳士們以人為本,以文化、藝術為核心,輕而易舉地就讓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相形見絀。說到底,這個誕生了莎士比亞和Beatles的老牌工業帝國“底蘊”猶存。
體現在葡萄酒上,同樣如此。英國幾乎不產葡萄酒(最近這幾年倒是開始釀酒),但英國人對葡萄酒的熱愛、鑒賞能力、商業運作能力并不遜于那些主要產酒國,說到底,都是底蘊,都需要積累。所以,我們的葡萄酒業不必因國外人的一點點禮貌的恭維而妄自尊大,也不必因一些人的詆毀而妄自菲薄,踏踏實實向前,老老實實地做酒,時間一到,我們自然會有回報。
從北京到倫敦有多遠?有人說距離不止四年;中國葡萄酒產業和一些產業發達國家相比有多大差距?顯然,也遠遠不止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