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年。本職工作為編輯、記者。1982年起,先后在中國婦女雜志理論部、中國婦女報家庭社會部任記者、編輯和主任,專職從事婚姻"/>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侯志明>
生于1949年。本職工作為編輯、記者。1982年起,先后在中國婦女雜志理論部、中國婦女報家庭社會部任記者、編輯和主任,專職從事婚姻家庭、婦女問題研究和報道十余年。1993年調入人民政協報社,先后任總編室主任、經科文教部主任,報社編委。2002年被評為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享受政府津貼。全國婦聯現代女性大講堂特聘專家。1992年起在北京紅楓中心任心理咨詢志愿者至今。2004年年底退休后,2005年1月起任北京紅楓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婦女熱線主持人,國家勞動部首批注冊心理咨詢師。
10年前,一部家暴連續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讓家暴這個家庭問題走進大家的視線,劇中的丈夫醫院外科專家安嘉和是眾人眼中一等一的好男人,他的事業一帆風順,然而他卻是一個具有家庭暴力傾向。梅湘南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由于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引起丈夫的疑心,家庭暴力的陰影開始在二人之間滋長。恰巧一次家庭暴力行為被對面樓的鄰居葉斗拍了下來,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前途,安嘉和向葉斗取回底片時,失手將其殺死。自此,安嘉和走上了不歸路,不僅家庭暴力在迅速升級,為人也漸漸變得心狠手辣。梅湘南屢次想逃出安嘉和的魔爪。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家暴這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日漸浮現在大眾的視野和媒體的新聞輿論之中。家暴問題專家侯志明為我們詮釋家暴的真面目。
家庭暴力的規律性
家庭暴里總有一定的規律性,往往第一次都是發生在兩者關系很好的時候。發生第一次之后,兩個人都會感覺特別震驚,有一種“破冰”的感覺,都會在時候自責和后悔。但是如果在第一次不給這種行為一種特別沉重的打擊,就會陸續的出現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之所以會發生第一次,是有其前提和基礎的。其中的因素有可能是施暴者是成長與暴力的家庭環境中,或者自身認知和修養不足。
在家暴后,如果受暴者忍受了,施暴者的潛意識不僅沒有得到懲罰,對方因此屈從了,問題好而矛盾似乎得到解決,施暴者無意間心理上得到獲益。這種行為就會變相得到默認和允許,這種方式依舊會屢屢再犯。表面上,施暴方會感覺自責,同時也會意識到問題的錯誤,彼此會平靜一段時間。但是由于從心理上曾經獲益,之前的問題似乎因此得到解決,所以當問題和矛盾再次出現時,施暴者還會再不可控的使用這種方式,使用這種方式的頻率也會隨之加快,周期也會更短,克制自己沖動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毆打的程度也會越發的嚴重。
另外一個規律,往往家暴過后,都會過性生活,這樣對女性無疑是一種二次傷害,紅楓創始人王行娟老師曾經做過一個60個個案分析中就體現了這個規律。往往很多受過教育的女性,根本無法接受這種畸形的親密關系,內心會覺得異常屈辱。
受暴者與施暴者的心理各異
受暴者心理狀態,絕望、無助、意志“休克”和自卑,甚至出現羞恥感,挫敗感;甚至心情抑郁,人際敏感,整天心存恐懼,擔驚受怕,自責,怨恨。在不斷的躲避和隱忍之后,最后就會出現習得性無助,以暴制暴。再出現問題的時候,選擇逃避和容忍,寄希望于把施暴的程度降低。問題就會周而復始、變本加厲的繼續出現。沖突的核心如果沒有得到根本的化解,依然還是會不停的復制和重演。施暴者從心理上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暫時性的勝利和解決,而受暴者則因為暴力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也壓抑了自我伸張的權利。
而施暴者的心理分析,王行娟老師就分析到,男人施暴的原因,并不是女人做得不夠好,而是社會因素與施暴者心理因素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心理學有一種理論認為,一個人使用暴力是基于四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這就是文化、個人歷史背景、個人抉擇和生理的因素。首先是文化。長期以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形成了男尊女卑、男人至上的文化觀念。這種文化觀念對男人的性別養成和訓練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男孩子起,他們就被教導要有權力感與對女人的控制感。
在這種文化的哺育下,男性形成錯誤的認知圖式,在認為個人的權威受到傷害時,在教育女人履行其家庭職責時,是可以使用暴力的。個人成長背景主要是原生家庭對男人性格形成的影響。心理學的依附理論認為,在童年期如果兒童沒有與父母親建立起依附關系,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就會產生焦慮、憤怒、悲傷、冷酷等負面情緒。
男人對最親密的家人施暴,其深層的原因是不安全的依附特質造成的,他們無法與最愛的人建立起信任關系和親密關系,無法擁有穩定的情緒與控制策略。如果這個男孩成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可能從原生家庭中習得了解決家庭沖突的行為,家庭暴力的模式是會通過代際的傳遞而傳承。關于個人的選擇。心理學認為,男人對女人施暴是一種選擇。他們選擇使用暴力,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益處。如果暴力的結果使他們控制、左右配偶的愿望得以實現,暴力行為就會繼續下去,最終形成家庭互動關系的固有模式。
改變認知,積極賦權
反家暴,最核心的關鍵在于改變認知 積極賦權。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女性心理上的自我成長,摒棄一些深根蒂固的傳統觀念上的誤區。對家暴的實質、自我、婚姻問題和孩子成長問題的再認識。
對家暴再認識。很多人都有一些被固化的傳統觀念,其實往往就是家暴的最深層的因素。比如一些男性會存有男權觀念,覺得娶來的妻子就如買來的馬,任我騎任我打。女性在婚姻關系中理所當然就應該好而丈夫是從屬關系,一切都聽命于丈夫。另外,還會存在社會性別定型,即男主外女主內,天字出頭夫為大。而很多女性往往也會覺得家庭暴力是個人私事,清官難斷,家丑不可外揚。什么苦水都忘肚里咽,從來不會找人傾訴,尋求幫助,更談不上維護自己在家庭關系中應有的權益。
對自己再認識。發生家庭暴力,受暴的女性首先應該意識到不是自己的錯。要學會重視自己的內心需求,學會關愛自己。很多受暴的女性在家庭的地位中處于弱勢地位或者存在嚴重的情感依賴。所以當在遭遇家暴時,女性一定要自立、自強,依靠自己,從情感上先獨立起來,當遇到的家庭暴力個人無法解決時,需要積極尋求社會的幫助。
對婚姻問題再認識。要意識到婚姻的失敗并不代表著做人的失敗,婚姻也不會是女人生活的全部,當自己的婚姻真的走到盡頭時,不要茍且殘存,忍辱違背自己的意愿去維系這種名存實亡的關系。對于已經死亡的婚姻,應勇敢地走出來。
對子女問題再認識。愛孩子是一種能力,也是一門藝術。暴力家庭對子女的傷害更深,盡量避免父母的婚姻或者情感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杜絕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但同時客觀的認識到,倘若兩者的關系走到盡頭,也要意識到,父輩母輩與孩子的關系處理得當時,單親家庭的子女也能夠健康成長。
抵抗家暴,從零容忍開始
紅楓針對種種個案設計了一個受暴婦女的心理救助模型,包括了6個基本原則:
1.禁止家庭暴力原則。家庭暴力不是個人私事而是社會公害,家庭暴力是侵犯人權的行為,不能容許;反對家庭暴力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消除暴力需要每個人的積極行動。一切具有暴力性質的行為都不應該被默認和允許的。
2.尊重和保護人權原則。家庭暴力是對人權的侵犯,是對受暴者的生命權、不受酷刑及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的權利、自由和人身安全權利、家庭平等權、可達到的最高身心健康權、公平有利的工作條件權利等多項人權的侵犯。 婦女及所有的人享有在法律面前平等保護的權利。家庭暴力是違法犯罪行為,應與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暴力行為一樣嚴肅處理。
3.性別平等、公正原則。性別平等指不同性別的人在權利、責任和機會上的平等;性別公正指對不同性別的不同需求給予公平待遇,包括為實現性別平等而有所不同的對待(如堅持以受害者為中心的原則)。 堅持性別平等與公正,挑戰“客觀”、“中立 ”原則。在存在不同利益群體和權力 /權利分配不均的社會,不可能有絕對的“客觀”、“中立”(如以各打 50大板的方式處理家庭暴力案件),而應分清是非責任。堅持性別平等和公正原則,打破公私領域的二元區分、男尊女卑、男外女內、男主女從等傳統性別觀念。后者是家庭暴力發生及持續不斷的結構性原因。
4.對家庭暴力的零容忍原則。任何程度的暴力都不可接受,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理由實施家庭暴力,如婦女有錯,酒精,工作壓力等。
5.以受害人為中心原則。尊重受害者的選擇,理解受暴者報警但不要求處理施暴者的原因在于:她們只是想終止暴力,并不想結束與施暴者的關系,以及對于夫妻感情、房子、孩子等現實問題的考慮;指責受暴者是對她們的二次傷害。和好調解的前提是,加害人認識到家庭暴力的發生是自己的過錯,認識到家庭暴力造成的嚴重后果。
6.安全原則。評估受暴者的人身安全的程度,如發現其人身安全可能有問題,要進行危機干預,如及時提示她尋求安全的可能棲身之處,離開暴力環境等等。
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下家暴受害者享有的權利
1.報警求助。遭遇家庭暴力后,受害者可以撥打“110”報警求助。
按照公安部門的相關規定,家庭暴力已明確屬于“110”報警范圍,若遇拒絕出警或拖延,受害者有權向上級公安部門投訴。對于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公安機關、司法機關、社區自治組織等均有義務予以制止。
2.要求固定和保存證據。公安機關工作人員接警到現場后,家庭暴力受害者有權要求其做好接處警記錄。受害者到醫院就診時,有權要求醫院進行及時救治,并做好診療記錄,保存相關證據。接到過受害者投訴的婦聯和社區自治組織,在有必要時應該為其出示相關證據。
3.要求司法鑒定。公安機關受理家庭暴力案件后,受害者有權要求對自己所遭受的傷害做出司法鑒定。如果受害者經濟困難,符合法律援助條30件,有權要求司法鑒定機構減收或免收司法鑒定費用。
4.獲得法律援助。很多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規定,因家庭暴力引起的民事訴訟屬于法律援助的受理范圍。在這些地方,符合當地經濟困難標準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有權獲得法律援助。
5.要求獲得保護和處罰施暴者。遭遇家庭暴力后,受害者有權要求對施暴者給予相應的處罰,包括治安處罰和刑事處罰。按照法律規定,家庭暴力受害者提出請求后,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施暴者應該給予五日以下的拘留處罰。對家庭暴力受害者提出告訴的虐待罪,人民法院應該予以受理,并對施虐者處以相應的刑事處罰。根據200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應用法學研究所制定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審理指南》,受害者有權要求相關部門為其提供人身保護以避免遭受施暴者的繼續傷害。目前,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護裁定正在部分地方試點。人身安全保護裁定由法院簽發,公安機關負責監督執行,其條件之一是受害者須在提出離婚的同時,申請人身安全保護裁定。
6.保護隱私。無論是警察、檢察官,還是法官、律師和其他人員,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時,均應尊重受害者的隱私,未經明確同意,不得將受害者的姓名、住址、工作單位以及其他能導致其被認出的信息公開。
7.避免二次傷害。無論是警察、檢察官,還是法官、律師和其他人員,在處理家庭暴力案件時,均應采用適當的語言和行動,避免暴力受害者受到二次傷害。
8.起訴離婚。家庭暴力是應準予離婚的法定情形之一,暴力受害者提起離婚訴訟的,法院應準許離婚。
9.獲得離婚賠償。在離婚訴訟中,無論受害者是原告還是被告,都有權因家庭暴力而獲得離婚損害賠償,賠償不僅包括物質損失、治療費用,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
以上法律信息由中國法學會反對家庭暴力網絡(研究中心)提供
國際在行動,國際上關于家暴的相關運動
1.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
“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源自對多米尼加共和國反獨裁斗士米拉貝爾三姐妹的紀念。1981年7月,第一屆拉丁美洲女權主義大會宣布11月25日為反暴力日,以紀念米拉貝爾三姐妹的犧牲。199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1月25日定為“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
2.“白絲帶”運動
“白絲帶”運動最早起源于加拿大,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蒙特利爾一所大學工學院的14名女生被一名年輕男子槍殺,兇手認為婦女和婦女權益運動毀了他的前途。受此悲劇的觸動,以邁克.科夫曼博士為首的一群加拿大男性于1991年發起“白絲帶”運動。
3.零忍耐運動
零忍耐運動源于一項對中學生暴力認識和態度的調查,它于1992年由英國愛丁堡地方議會婦女委員會倡導發起。零忍耐運動的口號是“永遠沒有借口!”這意味著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暴力都是不可接受的,都不應該被忍耐。
4.戰勝暴力日(V-day)運動
英文“V-day” 中的“V” 具有多種含義,它既代表“Victory over Violence”(戰勝暴力)。V-day運動源自美國,在從2月14日情人節到3月8日國際婦女節期間展開,其核心內容是上演話劇《陰道獨白》,從而提高公眾的反暴力覺悟并為反暴力組織募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