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有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是解決社會矛盾、保障人民富裕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空前廣泛的社會變革在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國有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是解決社會矛盾、保障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在這方面的作用,就是國有企業公益性。
一、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急難險重任務時的中流砥柱作用
多年來,國有企業作為社會的脊梁,主動承擔起了巨大的責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直接利益,尤其是在抗擊南方冰雪災害和汶川大地震、玉樹大地震、丹曲泥石流災害的災后恢復重建,以及投入巨大、收益甚微的“村村通”等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急難險重任務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概括起來有這樣幾點:
在應對抗擊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時的頂梁柱作用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一些私營、外資企業紛紛撤離的當口,眾多國有企業毫不猶豫地留下來,第一時間參與救援和災后重建。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當晚,四川華西集團就接到四川省政府安排的搶險任務,13日凌晨就迅速在成都動員組織了由300人組成了搶險隊連夜分赴綿竹和北川,冒著生命危險,經過8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終于打開了通往北川縣城的路。中國鐵建23局集團公司在地震發生后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動員全體職工參加抗震救災,同時還成立了兩支救援預備隊,一支率先趕到綿竹災區救人,一支則前往綿竹漢旺鎮搶交通。在短短3小時之內打通了6個滑坡,向前推進了6公里,給解放軍救援部隊搶救傷員贏得了寶貴時間。中國移動、中國鐵建等央企都有員工在抗震救災中英勇犧牲。
國有企業在應對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時起到頂梁柱作用表明,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大力發展國有經濟,才能不僅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難。
在玉樹大地震等災后重建中的主力軍作用
參與玉樹災后重建工作的中國中鐵、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水電四家央企是國有企業在災后重建中起到主力軍作用的杰出代表。比如2010年4月14日玉樹大地震以來,中鐵承擔結古鎮城南片區的恢復重建任務,重建總投資額為43.75億元;在2010年10月,承接了下拉秀鎮1000套農牧民住房建設任務;2011年3月,又承接了原定為統規自建的扎西大通組團1300套院落式住房建設任務。中國建筑承擔了玉樹州結古鎮城北片區和安沖鄉的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生態修復、特色產業和服務業、和諧家園等方面的恢復重建,總建筑面積約80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而由中國鐵建援建的工程分布在玉樹州結古鎮以東的大部分片區主要為結古鎮城東片區和仲達鄉的城鎮居民及農牧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生態修復、特色產業和服務業、和諧家園等恢復重建項目。已確定項目156個,計劃總投資26億元。中國水電已經承擔結古鎮城西片區居民住房、公共設施、生態修復、特色產業等97個恢復重建項目,以及稱多縣歇武鎮、玉樹縣小蘇莽鄉共1181套農牧民住房的重建任務。當然,這四家央企是無條件、積極、主動、全力參與災后重建工作的眾多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的縮影。如果你自己來到災后重建的工地上,一定會對國有企業的主力軍作用和精神有更深刻地認識。
在完成“村村通”等急難險重任務時的作用不可替代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土特產藏深山,出門難上難”……這曾是一些偏遠農村行路難的真實寫照,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村村通”工程的期盼。但公路、電話、廣播電視等“村村通”工程,往往是投入巨大,收入很少,很多時候幾乎沒有收入,施工的員工有的時候還有生命危險。這樣明知道是虧本且要求完成任務時間緊張、標準嚴格的急難險重任務,外資企業、私營企業都躲得遠遠的,只能由國企有企業來完成。這樣再次證明,如果聽任企業追逐利潤最大化,那么生活在偏遠地區的人們就不能享有電話、電視、郵政、供水和交通等基本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由國有企業來確保全體公民普遍享有基本服務更容易實現。
正是在國有企業的無私奉獻下,“村村通公路”縮短了城鄉距離,而“村村通電話”、“村村通電視”則給偏遠的農村安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三項工程奏響了城鄉和諧“三部曲”,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不少偏遠山區的村民感激地說,以前村里的很多土特產老賣不出去,現在有了電話可以隨時和外面聯系,有了廣播電視可以及時知道各種政策信息,通了公路可以很方便地把產品運出去,做買賣方便多了。“村村通”成了“心心通”,是人民群眾對“村村通”工程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國有企業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時不可替代作用的充分認可。
二、在解決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中起到的基石作用
當代中國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社會意識多元多樣多變和民眾知情權、話語權、監督權要求空前高漲,成為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此同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就業、社保、醫療等,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國有企業在破解這些社會難題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進程中起到了基石作用
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不安定因素。貧富懸殊導致社會階級階層結構中的各部分差別過大,成為危害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重大隱患。而理論和事實都證明,我國收入分配的主要問題是在初次分配中勞動收入所占比例過低,勞動者的工資過低。與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內的收入差距比較小,職工的工資相對較高。生產資料由誰占有,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不同地位和在勞動產品中所占的不同份額。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的按勞分配,本身就是一種“公平分配”。而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勞動者收入過低,是我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從所有制結構上直面這一問題,從強化公有經濟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著手去努力。
重慶市率先將縮小貧富差距納入決策視野并務實付諸實施,注重發揮國有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基礎性作用,重慶的國有企業積極行動起來并起到了基石作用,為全國樹立了標桿。9月9日,重慶市國資委出臺措施,將在國有企業中實施促進共同富裕的標桿工程,調控好市屬國有重點企業職工的收入分配,按照“限制高收入、保證中收入、抬高低收入、保底城市低保線”的原則,將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年均收入比嚴格控制在10倍以內,確保市屬國有重點企業中的各類職工足額按時交齊“五險一金”,落實好同工同酬。這種主動規范國企管理層的薪酬,確保普通職工平均工資增幅不低于管理層薪酬增幅的做法,發揮了國有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的表率作用。
在解決就業、創業、致富等重大問題中起到了榜樣作用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做到保障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基本發展需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必須依靠國企業起到榜樣作用。以大家最為關心的就業問題為例,針對當前用工制度中勞務派遣工遭受不公正待遇等勞務派遣行為不規范問題,國有企業有針對性地拿出了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以上海的國有企業為例,上海電氣集團就提出停止新增使用勞務工,并通過“轉、培、換、退”的方式,實現平穩過渡,逐步規范用工崗位和數量;上汽集團不但將勞務派遣工的薪酬福利都納入企業的統一管理體系,實行薪酬體系、工資制度、績效考核、浮動獎金、津貼標準五統一,而且專門制定了吸納優秀勞務工轉換成合同工的制度,通過對勞務工的工作評星,凡評滿五星即可轉為合同工;百聯、錦江國際、衡山集團等單位根據行業特點和市場水平,除了統一薪酬標準,還讓勞務工享受合同工同等的高溫費、過節費、體檢等待遇。此外,在金融危機中,中央企業面臨收入、利潤雙下降的局面,堅持“減薪不裁員、歇崗不失業”,穩定就業崗位,吸納大學畢業生20萬人。重慶國有企業將繼續發揮對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實習、培訓的支撐作用,每年新增就業崗位5萬個左右,提供實習崗位1萬個以上。這些舉措都起到了就業“穩定器”的作用,樹立了好榜樣。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企業發展與公共利益和員工價值的實現密不可分,讓每個勞動者體面勞動、尊嚴生活,是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很多國有企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護勞動者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益,使勞動者能夠通過勞動爭取美好生活,擁有尊嚴,彰顯價值。
在穩定物價、食品安全、出行暢通等方面起到保障作用
近幾年來,尤其是2010年以來,物價不斷上漲、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等問題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也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必須面對和認真解決好的重大民生問題。“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在漲價大潮中,不少時候是外資企業作為急先鋒、私營企業緊跟其后,聯合漲價甚至哄抬物價的丑聞多次被媒體曝光。在關鍵時刻,國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決定了其不是以實現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而是要在穩定國家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實現國家發展戰略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國有企業主動承擔了價格“穩定器”的功能和責任,成為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主力軍。事實上,國有企業的基礎服務功能決定了其在有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上的定價權是受國家嚴格控制的,如果完全按照市場機制來定價,人們早已不能享受目前煤、電、水等的低價。在日本大地震后的搶鹽風波中,幸虧有中鹽這樣的央企采取有力措施,和全國鹽行業一道,緊急啟動應急機制,才在短時間內有效遏止了搶購潮的擴散勢頭。如果沒有國有企業主導市場,后果不堪設想。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商品流通對生產有巨大的反作用,發揮國有商業的主渠道效應,是國家調節流通所不可忽視的基本層面。但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事實是,過去二三十年,商業化領域市場化進程是相當快的,在商業領域大量的都是民營經濟提供市場的供應,外資、國有資本占的比例在第三產業中占比最低的。比如由于前些年國有企業的退出和近年來缺少強有力的國有企業進入,在跨國公司和私人資本壟斷下,即使在發改委等國家有關部門約談等多種形式干涉下,食用油、方便面、飲料、奶粉等食品和日化用品的漲價依然難以制止,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國有企業在穩定物價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食品安全體現在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各個環節,無論哪個細小的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危及民眾的健康安全。在食品安全方面,這些年在市場上所發現的諸如給魚涂顏料、給豬注水、給大米添香精等等非法行為,大多是私營企業、小作坊、小商販為追求利潤而為。國有企業代表著國家和民眾的雙重利益,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較高層次的人才團隊,不僅可以保證食品在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環節按國家安全標準流線型作業,也有助于協商理順農、工、商、檢等部門的關系,解決食品安全生產管理條塊分割、溝通不暢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鼓勵國有企業理直氣壯地更多地進入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領域,并占據主導支配地位。食品、藥品領域就屬于此列。
過去,私營企業大舉進軍公交行業,但由于燃油、保險、維修、工資等價格大幅上漲等各種原因,私營公交企業營運成本不斷攀升,利潤出現下滑甚至虧損。另外,由于私營公交企業經常出現票價不規范、服務質量差、冷門線路停開等問題,老百姓對“出行難”問題怨言很大。為解決上述問題,北京、廣東等地確立公交為公益性事業,由國有企業完成對民營公交企業的收購重組工作,還原了公交行業的公益性質,尤其是北京廉價公交的做法吸引了不少地方學習。
三、在解決群體性、重大性、復雜性社會難題方面起到的中堅作用
經驗證明,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企業在疏通民眾情緒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的中堅、表率作用,才能真正處理好社保、醫保、住房、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群體性、重大性、復雜性社會難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維護社保、醫保、文化等群眾權益時起到關鍵作用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和諧企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的重要體現。國有企業秉承“企業以人為本,人以企業為家”的理念,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健康權益和發展權益,使企業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國企在推進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還經常統籌兼顧區域經濟、自然環境、社會進步協調發展,樹立起了負責任的國有企業的良好形象。例如私營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險體系拒絕接受“高風險”的客戶。這些客戶通常都是窮人,只有國有企業才可以確保弱勢群體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國有企業在維護社保、醫保、教育等群眾權益時起到關鍵作用,是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無法取代的,并且他們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也不會這么去做。所以,我們要堅持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公益性,只能有國有資本來主導,決不能盲目提倡什么“醫院企業化”、“教育產業化”等等誤導改革的方向。
中國社科院2010年11月發布的《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10)》顯示,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遠遠領先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我國政府及時出臺一系列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和改善民生為主的危機應對措施,國有企業積極行動起來,緊密配合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使得我國不僅保持了經濟高速增長,而且很好地改善了民生。事實上,很多國有企業在考慮企業長遠戰略發展時,充分考慮到了自己肩負的各種責任。尤其是在媒體監督和社會監督下,自律性越來越強的國有企業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已經遠遠走在前面,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認識到了國有企業的重要作用和它為民謀利的基本屬性。
在破解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難題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企業,國有企業不是唯利是圖的,而是為整個國民經濟發揮影響力、控制力、帶動力服務的。國有經濟既能夠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起示范、帶動作用,又能夠堅決地落實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因而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11年,央企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在破解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難題等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這主要是因為國資委把央企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情況納入企業負責人的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中,完成不了的企業要降低等級,完成得好的要給予獎勵。但與央企做法相反,一些私營企業卻為了降低成本而不顧社會責任,偷偷排污甚至故意縱容污染行為的發生。
在疏通民眾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起到中堅作用
習近平在大慶油田發現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國有企業的發展和進步,必須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這就啟示我們,國有企業必須堅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謀劃企業的發展,牢記使命、勇挑重任,切實履行好自己的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在疏通民眾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利益等方面起到中堅作用。
2009年7月24日,私營企業建龍集團重組通化鋼鐵公司時遭職工反對,委派的總經理陳國軍被圍毆致死。當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龍將永不參與通鋼重組。通鋼事件的發生,深刻揭示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問題已經在政府、企業及職工、外來投資者之間形成難以化解的矛盾。2010年7月16日,首鋼集團以25億元獲得了通鋼集團近8成的股權,雙方在長春正式舉行簽約儀式。至此,通鋼事件終于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再次證明:在疏通民眾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國有企業起到的中堅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個社會和諧狀態的出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起基礎作用的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利益關系。以包括國有制在內的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是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基礎上的勞動者分工合作和交換關系,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消除了對抗性僅存在非對抗性的差別,這是“本質和諧”的一種經濟關系——“本質和諧”就是一種最大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