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科學推算,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是384000公里。
據統計估算,黃河的泥沙年平均數是16億噸。
將黃河一年的泥沙量,堆成高寬各一米的土堤,其長度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繞地球赤道27圈。(圖1)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最后經山東北部注入渤海。從空中俯瞰黃河,它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又像一條黃色飄帶。(圖2)
黃河含有大量泥沙,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
據統計,黃河年均流量580億立方米,其中輸沙量16億噸,約有4億噸淤積在下游河道里。黃河的泥沙是從哪里來的呢?
王守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長期從事黃土高原的研究):黃河泥沙是其中上游從黃土高原侵蝕而來。黃土高原屬季風氣候,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常以暴雨形式降下。黃土結構疏松,垂直機理,植被覆蓋率低,遇有暴雨,極易造成嚴重侵蝕。
圖1 壯觀的黃河壺口瀑布
圖2 潔凈的黃河源頭
尤聯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院研究員 主要從事河流地貌的研究):根據歷年測量統計,黃土高原每年有16億噸泥沙沖到黃河里。
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來到中國,對黃土高原有這樣一段描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滾圓的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圖3)
黃土高原每年被沖刷掉的表土有22億噸,侵蝕強度是全世界平均數的3.36倍。63萬多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積就達43萬平方公里。最嚴重的地方,一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年沖掉2萬到3萬噸泥沙。一立方米的黃河水,就有35公斤泥沙。而我國第一大河長江,一立方米只有不到1公斤泥沙。黃河的含沙量相當于長江的35倍。
那么,每年源源不斷地向黃河輸送泥沙的黃土高原,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王守春:我國西北是從半干旱過渡到干旱的地區。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及歐亞大陸中部大部分為氣候干旱的沙漠戈壁。每到冬季和春季,寒冷空氣從沙漠戈壁腹地,把沙塵卷揚起來帶到東南地區。它在前進途中,風速逐漸減少,尤其遇到東面比較濕潤的空氣,就沉降下來。經過700萬年的沉積,形成了黃土高原。
由戈壁灘的沙塵堆積出的黃土高原,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面積63萬平方公里,范圍包括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六省區,厚度50米到300米的黃土覆蓋層。黃河的中游,就穿進了這個黃土覆蓋的高原地帶。
尤聯元:黃河分成上、中、下游三段。以內蒙與山西交界的河口鎮為界,以上稱為上游;河口鎮到河南的桃花峪一段稱為中游;桃花峪以下稱為下游。有一句“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諺語,貴德縣在青海省,這個地方水是碧綠的,清澈見底。黃河上游泥沙少,水很清。從河口鎮開始,泥沙急劇增加,水即變渾,沿途不斷有泥沙匯入。(圖4)
黃河進入中游后河水逐漸變黃,皆由中游的支流造成。眾多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使支流裹挾著泥沙流進黃河主河道。在注入黃河的支流中,哪一條河流泥沙含量最大呢?
進入黃土高原后的黃河,正值它的中上游河段,長達3009公里,約占全長的55%。整個黃河流域的76條一級支流,有73條在這一段匯入黃河,讓原本清澈的黃河水改變了顏色。
從甘肅劉家峽入黃的洮河,是黃河接納的第一條輸沙河。每年有2900多萬噸泥沙,從洮河進入黃河水系。洮河水匯入黃河處,渾黃和青綠分界明顯。
尤聯元:有時洮河的含沙量比黃河還高,一立方水里竟有一噸泥沙,完全是泥漿河。黃河泥沙就是從這兒開始來的,黃河水就是從這兒開始不斷地變渾。(圖5)
圖3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衛星圖
圖4 天下黃河貴德清
黃土地上的大量泥沙由大小溝壑沖入支流,由支流帶入干流,使黃河由一條原本并不渾濁的河流,變成了一條濁浪滔滔的泥河。從戰國時起,黃河就有“濁河”之稱。西漢時,產生“河水一石,其泥六斗”的說法。到明清時期,泥沙更是與日俱增,在暴雨季節常出現漿河現象。高含沙量河段,浮力很大,以至于小孩跳入河中,可躺在水面上玩耍而不沉沒,因而有“掉進黃河淹不死”的戲說。
孫關龍(《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員會委員):黃河這個名字是漢代才有的。在春秋和春秋之前,黃河水在許多地方都是清的?!对娊洝分段猴L·伐檀》里寫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詩中所指之河就是黃河。
在黃河中上游河段,沿途季節性河流切割著裸露的地表,造成嚴重水土流失,有時一條山洪溝,一次就能把上億噸的泥沙灌進黃河。一條原本清澈的河流變成濁浪滔滔的泥河。而這正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經常決口,造成河水泛濫的主要原因。黃河的泥沙究竟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有沒有辦法把這種危害降到最低呢?
據文獻記載,從先秦到民國的3000多年間,黃河下游漫溢、決口、改道約有1500多次,印證著“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兩岸百姓的苦難而無奈的感受。
王守春:泥沙的危害主要是把下游河道沉積得越來越高,使黃河變成地上河。因而河道很不穩定,容易決口,造成在下游地區洪水泛濫,淹沒土地和村莊。
黃河在三門峽沖出峽口,向東130公里后,流經河南省中部的桃花峪,進入平原地區,這是黃河地上懸河的起點。站在鄭州邙山頂上向東望去,河面寬度由300米劇增至3000米,最寬處竟達20公里。河道變寬,造成河水流速減慢,輸沙能力降低,泥沙開始形成堆積,使河床不斷抬高。灘面一般高出堤外地面3至5米,部分河床甚至高出地面10米以上。
懸河是黃河下游特有現象。鄭州到開封的河段,歷來是懸河最危險的段落,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河床的抬高使兩岸堤壩隨之加高。(圖6)
地上懸河一旦決口,河水就會從上而下傾瀉而出,大的決口還會形成改道。
懸河上的航行能力,常被泥沙阻礙??菟畷r,河床上滿目黃沙,流水如線,泥沙在寬達20多公里的河道上,堆積成許多厚厚的沙灘。
“治河先治沙”,這是人們對黃河泥沙治理的普遍認識。我國對黃河泥沙的研究始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后研究更加系統。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在泥沙運動、工程泥沙、水庫泥沙理論方面,都已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泥沙專家錢寧提出的黃河粗沙、細沙分類理論,對黃河泥沙治理作用巨大。之后對黃河泥沙的研究和治理,都是在錢寧教授所做研究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
圖5 洮河與黃河交匯處的渾黃與青綠
圖6 黃河河水、河床、堤壩、地面示意圖
曹文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所長 長期從事泥沙的研究):泥沙的大小使用專門儀器設備測出,對于黃河泥沙來講,大于0.05毫米是粗沙,0.025到0.05之間為中沙,小于0.025毫米就是細沙。細沙的大部分都被河水輸送到入??凇S河下游危害最大的是粗沙,淤積就是由粗沙造成的。
在黃河上,真正把黃河變成地上懸河的,是平均每年4億多噸的粗沙。為揭開粗沙的真實面目,研究人員在顯微鏡下做了個簡單實驗:用一根特制的探針,撥動從黃河下游取樣的泥沙,結果發現,它們表現出很強的黏性。
黃河粗沙在土壤學中仍舊是一種細膩的土壤顆粒,由它們組成的淤積層,其實就是一層黏性很強的膠泥。在黃河下游,正是這種黏性很強的膠泥,像牛皮糖一樣粘在河底一層層地累積,直到形成非常頑固,能抗拒水流沖擊的特殊淤積層。在流速緩慢的河灣地段,這種淤積會變本加厲,使河道宣泄洪水能力受到限制,形成卡口河段。
黃河粗沙區的面積大約有86000平方公里,分布在陜西北部、中部、西部,甘肅北部,內蒙古南部等,來自粗沙區的泥沙是導致黃河下游災害的主要原因。為減少黃河泥沙的不利影響,讓黃河泥沙更好地造福人類,人們采取了很多治沙的措施。
人工擾沙和調水調沙,是黃河泥沙治理中比較常見的辦法。人工擾沙主要是通過機械手段將淤積在河底的粗沙攪起,噴向黃河主河道,并最終流向大海。
人工擾沙使一些卡口河段的過流能力,從原來的每秒200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2900立方米到3000立方米,從而提高了卡口河段抵御洪水的能力。
1999年10月正式蓄水的小浪底水庫,平均每年淤積來自上游的泥沙3億5千萬噸。在不到6年時間里,淤積大約20億噸黃河粗沙。為延長水庫使用壽命,用調水調沙的辦法,將水庫淤積的泥沙送入大海。2005年6月,小浪底水庫噴出幾條渾黃的泥龍,以每秒1500立方米的流量,把淤積在水面下六、七十米深的泥沙,痛快淋漓地宣泄了出來。同一時刻排沙洞上方的泥流洞也打開閘門,頃刻間水霧蒸騰,泥沙俱下。截止到2010年底,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共計12次,沖刷下游河道淤積的泥沙累計4.04億噸。
黃河粗沙一向桀驁不馴,曾給沿河人民帶去很多災難??蒲腥藛T多年不懈努力,逐漸總結出治沙的規律,并且找到很多治沙的措施和方法,如今,人類已經將黃河泥沙的威脅降低了許多。
其實,黃河泥沙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在造福人類。在整個黃河流域,黃河泥沙沖積出一個又一個的平原,給沿河人民創造了廣闊的生存空間。
黃河裹挾著半路進入它體內的泥沙滾滾向東,經甘肅出黑山峽,孕育出它的第一大沖擊平原——寧夏平原,美麗富饒,被譽為塞上江南。除了寧夏平原,黃河泥沙還沖積出很多小平原,如現在青海省的西寧市、甘肅省的蘭州市、寧夏的銀川市,其實都是黃河泥沙沖積出來的小平原,這些平原地帶成為人類最早開始生產、生活的地方,也成為當地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圖7)
從寧夏平原腰間穿過的黃河進入內蒙古地區后,到托克托的河口鎮,結束了它的上游流程,進入中游,掉頭南下,沿晉陜峽谷,穿越黃土高原東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馬蹄形轉彎,由黃河泥沙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由此得名。
尤聯元:河套平原非常富庶,“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流傳久遠。引用黃河水灌溉農田,使得河套地區農業很發達。(圖8)
黃河東出晉豫大峽谷,在中下游河段,形成遼闊的黃淮海大平原,又稱華北大平原。
尤聯元:為什么叫黃淮海平原呢?黃河、淮河、海河是華北平原的三條最大河流,華北平原之所以形成,與這三條河流密不可分,其中黃河的功勞屬第一位。黃河泥沙從遠古年代就源源不斷地帶到中下游。從地質歷史上說,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以前這個過程就已經開始,不斷地從黃土高原上下來的泥沙,通過黃河流到下游堆積起來,形成華北平原。當然海河、淮河也有泥沙帶過來,但它們的泥沙沒那么多,黃河第一。(圖9)
幾幅不同時期拍攝的衛星圖,清晰地顯示出現代黃河三角洲疆域不斷延展的奇觀。每年,黃河將黃土高原10多億噸的泥沙裹挾,在河海交匯處形成氣勢壯觀的填海造陸運動,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從這里向大海延伸。
今天,在黃河正常流量年份,陸地以每年向大海延伸2.2公里,年平均造陸32.4平方公里,每天淤出一個足球場面積的速度向大海推進著。
圖7 塞外江南——寧夏平原
圖8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圖9 華北平原小照
圖10 100年來黃河三角洲造地示意圖
圖11 黃河三角洲景色
孫關龍:新沉積形成的陸地每年都在往外擴展。有人預計,到了若干萬年后,渤海可能被填平,這是可能的。歷史上看,從酈道元到現在,就1000多年,黃河沖積扇緣130多個湖都被填平,就剩下一個東平湖。
這預計并非空穴來風,近100多年,黃河已日復一日地在入??谠炀土?000平方公里的平原,這在整個世界的大江大河三角洲造地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就是隨河而來的泥沙。(圖10)
現在,在黃河入海口,黃河泥沙沖積出大片的新淤地,造就了近現代的黃河三角洲。三角洲內人口180萬的東營市,擁有總面積1200萬畝的土地,人均占有土地近7畝,數倍于山東省的平均水平,十數倍于長江、珠江三角洲。如今,這新生的土地依然處在增長之中。
其實,黃河泥沙的功勞不僅在于締造了新生土地,在黃河三角洲,如果缺少泥沙的及時補充,就會形成海蝕現象,即大海向陸地推進,從而造成土地流失。
刁口流路是黃河1976年以前的入??冢捎邳S河改道,這里失去了泥沙補充,大海對海岸的剝蝕作用占了上風。在海動力的作用下,從1981年到1991年10年間,這里損失土地面積達202平方公里,大片已形成植被的林帶與濕地,再次沒入海水,或變成鹽堿地。
有人曾這樣形容,黃土高原上縱橫交錯的溝壑,是母親身上一道道帶血的傷痕,這話不無道理。因為在水土流失作用下,隨河流到入??诘哪嗌?,都是經過改造的熟土,土壤中腐殖質含量較高,加上結構比較疏松,并含有大量氮、磷、鉀等有機肥,非常適合于植物生長。
孫德禎(山東省東營市政府文史委主任):有一句俗話,叫待要吃飽飯,圍著黃河轉。黃河豐水期每年新淤大約3萬畝左右的土地,枯水期每年也得有一兩萬畝。為什么這里能養著這么多人?有從壽光過來的,有從魯西南過來的,也有從其它地方過來的,新淤土地后他們馬上就追逐著去開墾,種上莊稼,當年就可獲得豐收。
據說在黃河入??诘牟澈常~蝦特別豐富肥美,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泥沙帶來了大量有機物質。(圖11)
黃河泥沙對人類有利也有害,通過對它的科學認識和有效把握,可以規避不利方面,擴大有利一面,使黃河泥沙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