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統計,我國有4億多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近視,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個是近視眼。目前,進行準分子激光矯正手術是治療近視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用激光打磨眼角膜,調整角膜的彎度,使其能夠準確地將外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達到改善視力的效果。施行激光矯正手術,要切開角膜的上皮,用微型角膜刀進行手術,這是當今最先進的手術技巧之一。(圖1)
復旦大學眼耳鼻喉醫院褚仁遠教授說,角膜手術是把角膜表皮切開,再對下面的組織用激光進行彎度改造,改造好后,再將表皮蓋上恢復角膜原狀。
人類角膜由五層組織組成,從前到后依次為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后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上皮瓣就是在上皮細胞層和前彈力層之間分離,基質瓣是從基質層內部分離,目前近視眼手術的趨勢是上皮瓣手術。
和傳統手術相比,這種手術的術后恢復時間要長一些。(圖2)
人類眼角膜的平均厚度為550微米,而角膜上皮的厚度僅有55微米,是角膜厚度的十分之一,比一根頭發絲還要細。要進行這項激光矯正手術,必須把角膜上皮與其他組織分離,分離不均勻或者不完全,會造成術后角膜留疤、疼痛加劇、散光、視力恢復不佳、恢復周期長等一系列問題,這讓許多想要通過手術擺脫困擾的患者望而生畏。
褚教授發明微型角膜刀之前,我國的激光矯正手術普遍采用國外的角膜刀。這種角膜刀一套設備需60多萬元,而且,這種角膜刀的設計不適合中國人的眼球結構,在切割角膜上皮的均勻度和完整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褚教授從事近視眼治療將近50年,深知這種缺陷在手術中存在隱患,因此,他決心改進角膜刀,創造出性能更好,更適合中國人眼球特征的角膜刀。
褚教授找到了多年從事醫療器械研究的高級工程師張寶華,兩人一起開始了漫長的研發之路。
要想改進角膜刀,必須克服傳統角膜刀的不完美,在近視眼矯正手術中,需要用吸環吸住眼球,避免眼球移動造成角膜上皮切割不均勻。而傳統的吸環在吸附眼球時,吸孔容易被角結膜堵塞,無法真正穩定眼球。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穩定眼球呢?(圖3)
經過4年的時間,他們在做了一萬多次豬眼球實驗后,終于找到了手術時固定眼球的解決方法。
褚教授說,眼球是軟的,國外的吸環有時吸不住,不穩定。我給張保華總經理提建議,是不是在吸環上多打幾個孔。他問要弄幾個孔,我說最好360個孔。他說這怎么行,為什么不挖個漕溝?在吸環上打出漕溝,吸力分布就均勻了。2000年,帶溝槽的吸環研制成功后,我們不知道申報專利,這技術讓外國人學去了。
經過改進后,國產角膜刀的吸環周圍多一個360度的槽溝,從而避免了角結膜堵塞吸孔,使吸環能夠牢牢地穩定眼球。
然而,眼球本身有一定的弧度,一個刀片要均勻地切開上皮,而不連帶其他組織,除了要在手術中保持眼球穩定外,最好使刀具能隨著眼球的弧度,而改變自身的切割方向和速度。但是,要想在上皮切割手術中實現這個想法卻十分困難。在此之前,幾次嘗試外國的角膜刀都不行,甚至有人說,這是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為了給更多的病患者減輕痛苦,褚教授和張寶華召集研發人員,向這個難關發起了挑戰。(圖4)
那么,角膜刀如何才能適應眼球的弧度呢?

原來使用平推式的角膜上皮刀,它可以很均勻地控制切割速度,使上皮瓣的厚度從周邊到中央是均勻的。而旋轉式的切割刀切割時,邊緣的速度相對快一些,中央部分相對慢一些,怎么才能使這個角膜上皮瓣做出來后,是均勻一致的厚度呢?
褚教授說,使切割刀轉動快的部位的刀刃鈍一些,而轉動慢的部位刀刃鋒利一點,刀刃的厚薄不一樣,就解決了均勻的問題。

改進刀具應用臨床后,近視眼手術的完美率大大提高。然而,褚教授又發現了不完美的案例。原來,刀片在切割角膜上皮時,會對眼球有一定的壓力,使眼球產生了對刀片的反作用力,正是這種反作用力的恒定性影響了刀片切割的均勻性。
如何克服眼球對刀片的反作用力?
有一次,一個大夫手術后對褚教授說,我怎么又切得比較深了。為此,褚教授一夜沒睡,他覺得盡管問題不大,總歸不理想。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想到把刀片鏤空就可以解決問題。
改造后的角膜刀片上多了一個槽溝,使刀片工作時有了一定的彈性,刀片能隨著壓力的變化而調整,正是這個小小的改進,使角膜刀的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圖5)
經過臨床驗證,改進后的角膜刀將切割上皮的不完美率從10%降至1%以下,大大減少了近視眼手術的風險。2006年,這套經過十年研發出來的角膜刀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褚仁遠和張寶華10年的辛苦終于得到了肯定。然而,正是這把滿載榮譽的刀,在第一次出國展覽時,就遇到了大麻煩。
張保華總經理拿他們研制的角膜刀到法國,參加歐洲眼科聯會。展會上,來了法國毛利亞公司總裁、總監等一批人,看到中國參展的角膜刀,他們說你們仿造我們的刀,你們趕快撤攤,不撤攤我們要叫警察了。張總說,你仔細看看,我們的角膜刀手術時是旋轉的。你們的產品沒有這個技術,怎么能說是仿造你們的呢?他們當時啞口無言。第二年在美國開世界眼科會,張寶華對法國科技部的負責人說,你們怎么不叫警察來呀?他笑著說,我就是想看看你們的這個關鍵技術。中方代表很大方地向他們介紹了自己的產品。
經過這次風波,褚仁遠教授和張寶華更加注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申請了中國專利,還先后申請了法國專利、美國專利,中國制造的微型角膜刀終于得到國際的認可。在治療近視眼的角膜上皮切割手術中,國產角膜刀性能領先世界水平。然而,在進行國內推廣時,這款功能好、價格低、更符合中國人特征的角膜刀卻遭到了冷遇。
褚教授說,雖然自主研制的角膜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是,推廣這個產品時遇到很大困難,特別是大醫院,不認可國產品。這也不足為怪,事實上,目前醫學界所用的高精尖儀器設備,甚至手術用的縫合線,幾乎都是進口產品。倒是一些中小城市的醫院、基層醫院愿意使用國產醫療設備。(圖6)
從創新角度審視國產角膜刀,是典型的創造,是用新的原理解決實際問題,是新的設計,創造出新的產品,國產角膜刀更適合東亞人種,更適合中國人,比國外的同類產品更先進。
推廣初期,角膜刀得不到很多大醫院的認同,張寶華轉換思維將目光投向中小城市,憑借良好的性能,國產角膜刀得到廣泛的認可,許多大醫院也漸漸接受這款國產角膜刀。目前,國產微型角膜刀已應用于147家醫院,褚仁遠教授和張寶華經過10年的努力,克服三大難關研發的角膜刀,將為更多的近視眼患者帶來清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