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一五” 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上,在眾多高科技成果里,一個巨大的魚缸引得眾多參觀人員駐足。(圖1)
遠看,這個魚缸并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近看,很多條小魚正在悠閑地游來游去。細看,卻有幾條小魚與眾不同,長得和動畫片“海底總動員”的主人公尼莫頗有幾分相似。這些神奇的小魚吸引了人們大量的目光,雖然從外形上,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們不是真正的魚,但它們在水中時而悠閑漫游,時而快速啟動,時而盤旋轉彎,時而上浮下潛,又像真正的小魚一樣。
這幾條機器魚之所以和真魚相似,奧秘在魚尾上。仔細觀察它們的游動姿勢,可以發現完全是仿照真魚尾鰭推進的運動方式,幾乎可以以假亂真。(圖2)
近些年很多科學家嘗試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完成一些常人無法完成的水下任務,對海底世界探測和開發。因此,形形色色的機器魚應運而生,但像哈爾濱工程大學所研究的在體積上做得這么小,在運動方式上如此以假亂真的小魚,還真不多見。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葉秀芬說,普通微型機器魚都是馬達驅動,有噪音,有電磁干擾,容易被探測到,而且很難微型化。
那么這些魚究竟有著怎樣的法寶?它的內部又是怎樣的精密結構,讓它可以如此與眾不同呢?打開其中一條小魚,并沒有看到在小魚的內部有精細構件,有的只是簡單的電路板、電池和一條看起來很簡陋的魚尾。機器魚的秘密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呢。(圖3)

葉秀芬介紹說,我們的創新部分,就是這個尾鰭,它是一種新型智能材料,叫生物型材料,有人叫它為人工肌肉,目前我們已經擁有了這種材料的制作技術。
自然界的生物,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最終形成的肌體是最科學的,具備了最優化的運動方式,就像飛機是模仿鳥的飛行原理制作出來的一樣。把魚類的運動原理和水下機器人研究結合起來,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魚游動時候的尾跡,能夠形成尾渦,左右擺動各形成一個尾渦,行進中形成一系列尾渦,組成了一個向后噴射
的射流,通過反作用力推動往前走??梢婔~之所以可以向前游動,尾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制作仿真魚尾不能只是長得像,還要像真的魚尾一樣,能夠靠自身產生推進力,這就需要這條人造魚尾必須像真魚一樣擁有“肌肉”。
實際上,各種動物皮膚下的肌肉更像是一部神奇的引擎。如果我們像一個細胞那么小,能夠隨意進入人的身體,那么當我們來到肌肉群中時,就會發現肌肉是由一道道鋼纜一樣的肌纖維捆扎起來的。這些鋼纜組合成較粗較長的纜繩群組,當肌肉用力時,它們就像彈簧一樣一張一縮。在那些最粗的纜索之內,有肌纖維、神經、血管,以及結締組織。每根肌纖維是由較小的肌原纖維組成的。每根肌原纖維,則由纏在一起的兩種絲狀蛋白質組成。這就是肌肉的最基本單位。當神經沖動到達肌肉之后,肌鈣蛋白構象改變,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連在一起,這個接觸點帶動兩種肌絲往中間靠攏,整個肌節的靠攏就造成了肌原纖維的靠攏,從而形成整塊肌肉的靠攏。往中間收縮時產生力。
大力士們大塊大塊的肌肉,全是由這兩種小得根本無法想像的蛋白組合成的,當它們聯合起來以后,就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動作來。人就是靠這些肌肉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地球的面貌。
在科學家眼中,肌肉是完美的可收縮組織,科研人員一直都在夢想,通過人工方式制造出不同種類的人工肌肉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實際上在這些機器小魚之前,已經有了人工肌肉在人體應用的案例。
2010年8月16日,國內首例“人工肌肉”植入小兒麻痹萎縮下肢手術由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江寧實施成功,這是人工肌肉材料在我國第一次被臨床應用。
患者來自美國,叫皮特,45歲,兩歲時患小兒麻痹后遺癥,他的一條腿比對側腿細一半,肱四頭肌力量不足,經常走路摔倒。在了解了病人的情況之后,王教授制定了以人工肌肉植入進行治療的手術方案。腿部的肌肉復雜,神經豐富,而且要承擔負重和其他任務。王教授為病人萎縮的左腿做了詳細的CT掃描定位進行三維數據影像重建,來確定患肢需要擴充的精確體積。為皮特量身打造了仿真的“人工肌肉”。
王教授結合自己多年臨床工作經驗及國外“人工肌肉”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對植入體的獨特設計思路,決定采用國際上先進的“錨釘”懸吊技術。(圖4)
把仿真的人工肌肉肱四頭肌的下端,放在脛骨的上端,也就是肱四頭肌的止點上,上端固定到骨盆上,按照正常的肱四頭肌的張力固定,盡管它不具收縮功能,但是在其他肌肉運動關節給了它力以后,在回位過程中,這個肌肉就起到收縮作用了。

這套特有的“錨釘”懸吊系統,使得這塊人工肌肉有了伸縮的功能,這對皮特的運動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但因為它是橡皮筋原理,如果它想要運動,還是要靠人體本身的肌肉來帶動,還不能像真正的肌肉那樣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通過自身結構的變換產生力量,顯然還達不到真正肌肉的效果。
那么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小機器魚的魚尾上,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居然可以模擬出魚的運動方式,簡單的裝置又是如何輸出力量的呢?
葉秀芬介紹說,這個尾鰭,它是一種柔性材料(ICPF),它相當于無數個關節。普通的機器魚,制作的時候關節是有限的,而我們的機器魚用的是智能材料,非常柔軟,可以把它當作具有無數的關節,它擺動的時候非常柔軟,與魚尾擺動非常相似。
一塊毫不起眼的薄薄的材料,就是整個機器小魚的核心、關鍵部件,研究人員口中神奇的人工肌肉。簡單的一片,在沒有任何其它像馬達、齒輪和皮帶等機械裝置的情況下,在水中用電驅動,配合適當的程序控制,就可以像魚尾一樣有規律地來回擺動。在高倍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這種材料的形變過程。(圖5)
葉教授進一步介紹說,ICPF材料中間是一種高分子膜,兩邊鍍著貴金屬,高分子膜里面,有一些可以游動的陽離子,陽離子吸引著周圍的水分子。兩邊的貴金屬相當于電極,通電之后,陽離子帶著水分子向陰極一邊移動,使陰極這邊產生膨脹,整個材料向陽極一側彎曲。電壓反向之后,陽離子又向另一側移動,這樣就產生了擺動的效果,使機器魚尾部擺動。
這種只能在液體中運動的材料,似乎是為機器魚量身打造,有了這種人工肌肉材料的支持,再加上模擬魚類運動的控制系統,這些微型機器魚就誕生了。這些用先進的人工肌肉材料制作的微型機器魚,它們的作用可不僅是讓人觀賞。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劉文智介紹說,這些水下微型仿生機器魚,可以完成水污染探測、細小管道清淤等多種工作,還可以實現多機器魚的協作和分工作業。在水下母機的幫助下,還可以完成遠距離水下監測、探測、數據收集等。
新型人工肌肉材料的使用,使得機器魚變得無比神奇。人工肌肉假體植入人體的實驗,又讓我們看到了這些材料在人類醫學的應用前景。對人工肌肉的研究還在繼續,各種各樣原理不同的人工肌肉材料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相信不遠的將來,肌肉也能造出來,將不只是科學家的幻想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