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享有盛譽的中國十大博物館之一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由于陜西地下文物不斷大量出土,館藏非常豐富。(圖1)
在青銅器展廳,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中一位姑娘顯得有點特殊,她似乎只對某幾樣東西特別感興趣,而與講解員的爭論表明她是這里的常客。
這個叫鬲江慧的姑娘的姓非常罕見,據說全國只有2000多人姓“鬲”(ge),而她一次次來博物館看的器物的名字,跟她的姓一模一樣,但是讀音卻念li。
鬲江慧說,我上小學開始就常來這里參觀,爸爸來就會帶我來,后來我自己也經常來,記不清來過多少次了。我從小覺得自己的姓很奇怪,同學常會把我的姓念錯。
她的姓氏和器物鬲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同樣的字不同的音,究竟只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原因,鬲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器物呢?
鬲江慧的父親鬲向前先生是這方面的研究學者。他對器物鬲和姓氏鬲的研究持續了幾十年,他說,鬲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器物,它創造和影響了一個時代,而這一切的來龍去脈需要我們去追尋。(圖2)
鬲的出現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陜西歷史博物館存有一尊獨一無二的青銅鬲。之所以說獨一無二,是因為作為器物鬲,它多了一條腿,因此被特別命名為4足鬲。(圖3)
在《鬲與鬲文化》這本書里,鬲這樣被定義:我國古代特有的炊器,在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史中,這一炊器曾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結構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上部為口徑方形或圓形的容器,下部為3個中空的足。(圖4)
陜西師范大學周秦漢唐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鬲向前說,當時沒有灶臺,鬲起著一種鍋和灶的聯合作用,因為必須三足鼎立才能夠穩固。
由此可見,鬲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器,最明顯的特點是3個中空的足,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中,因為飲食的需要,發明了這種燒飯用的工具,從此,祖先們吃上了熱騰騰的熟食。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朱君孝說,鬲出現的時間,可以肯定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它的普及有一個過程,是從比較小的范圍向更大的范圍擴展,最初應該是由黃河流域起源的。
從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開始,鬲被廣泛使用了數千年時間,從各個時期考古發掘出的不計其數的鬲,足以說明鬲在當時的生活中非常普及。但奇怪的是,所有的鬲都是3足的,唯有一個特別的4足鬲。
4足鬲,商代晚期制造,高23.41厘米。1981年從陜西城固縣出土。4足鬲有4個袋足, 除此之外,這個商代青銅器符合鬲的一切特征,而由于它并非在某個墓葬或遺址里出土,只是一個孤品,器物上沒有銘文,因此它的身世成了一個永久的謎。
古代的器物,有些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鼎,最早也是烹煮器,發展到后來,隨著青銅文化的興盛,慢慢變成了禮器,只在祭祀的場合使用。而且鼎慢慢也成了身份的象征,代表主人身份高貴,甚至代表天子的權力。如我們常說的一言九鼎,所以在今天,這種器物也會被做成雕塑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城市里。(圖5)
鬲的用途到底是什么?為什么現在的人對它陌生了呢?
在不知道如何取火的時代,人類只能吃生食存活,就是所謂的茹毛飲血。而自從人類懂得如何使用火后,發現被火燒過的食物味道更美,于是,人們開始謀求加工食物。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些陶制的器具應運而生。人們用這些陶器烹飪食物,鬲就是那時候的產物。當時用它主要是煮米、麥子等谷物。
大量的考古發掘表明,鬲作為炊器曾經風行一時,在新石器時代到夏商周時期,百姓家庭的普及率很高。
朱君孝說,考古發掘的大多數陶鬲底部都有煙熏的痕跡,應該是當初曾經煮飯的殘留,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一位先生曾經發掘到西周時期的陶鬲,在鬲內足的底部發現了一些發黃的物質,推測是小米粥的殘余。
根據考古發掘可以發現,在那個時期,陶器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普遍使用的陶器有陶鬲、陶鼎,而漸漸地,不同的陶器也有了不同的分工。
鬲主任說,鼎的主要用途是煮肉,鬲的主要用途是煮谷物。一般是貴族或者有一定身份的人才吃肉,更多老百姓吃的是谷物。
這兩種陶器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用途呢?
朱君孝說,鼎的3條腿是實心的,而鬲跟鼎最大的區別是鬲的腿是空心的。由于它的底部表面積比鼎增大了,跟火接觸的面積也增大了,對火的利用效能就提高了。
古人發現,在烹煮食物時,空心足的鬲不僅跟火接觸面積增大,空心足里還能盛更多的水,因此更加利于煮水和粥。
鬲主任認為,有了鬲以后,才有了中國的飲食文化,有了中國早期人類從生食到熟食的轉化。有了熟食之后,人類的營養成分發生改變,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人的智力才不斷提高,所以這是一種標志性的器物,它標志著中國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最早鍋的產生。
新石器晚期,人們熟練地掌握了制陶工藝,生活開始慢慢豐富起來,陶器由于取材容易,又實用,因此隨處可見。而不久,青銅制造術發明,人類自此邁進了一個新的時代。從此,人們生活中常用的鍋碗瓢盆,開始出現青銅制品。
朱君孝說,所謂青銅,一般指的是銅跟錫、銅跟鉛,或者銅跟鉛錫的組合,就是合金。銅始終占主要成分,錫和鉛會根據器物種類的不同,比例不一樣。
相比陶器,無論從原料獲得還是制作工藝,青銅器都要復雜得多。因此,青銅器往往被上流社會的人享用,逐漸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用青銅制作出來的器物也從實用器皿慢慢變成了禮器。

而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一系列精美莊重的青銅鬲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那么,當年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打造出這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的?跟現代的制造技術又有哪些區別?我們還可以見到幾千年前精湛的青銅制造技術嗎?
在西安郊區的一家青銅器復制廠里,我們可以看到青銅器鑄造的全過程。
負責人霍寶柱介紹說,這種鑄造方法按中國古代鑄造術語叫陶范法。
我們看到從窯爐里取出青銅器的范。所謂范,就是澆鑄青銅器的模具,范放進窯爐的目的是加熱,因為銅水的溫度非常高,范加熱之后再澆注銅水,就不會因為溫差太大而毀壞,取出來的范必須馬上埋進土里進行保溫。(圖6)
古代的范多用陶土制做,每一個范上面都留有澆注口,青銅熔化后,銅水從開口澆注進去,等銅水冷卻凝固成型后再把外面包裹器物的范砸開,就能看到青銅器的樣子了。
霍寶柱說,現在大型的工藝可以用行車吊爐澆鑄,但是在這個小型工藝廠里,還是用手工操作。
在澆注銅水過程中有人用樹枝、木材攪動銅水,這是為什么呢?
霍寶柱解釋說,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樹枝、木材遇到火立即就會燃燒,燃燒的過程,起到了擋渣的作用,銅水的表層有銅渣,把銅渣擋住,鑄造的器物里才不會有沙眼。這是幾千年前的操作方法。(圖7)
從陶鬲發展到青銅鬲,中間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發明鬲的是什么人呢?現在我國還有2000多以這個字為姓的人,鬲姓人和當年發明器物鬲的人有關系嗎?
原來,在夏代,真有一個方國叫鬲國,鬲國人又被稱為有鬲氏,他們被認為是器物鬲發明者的后人。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方國里聚居著最早的手工業者,他們擁有制造鬲的手藝,并不斷地輸出自己的技術,換來其他的生產生活物資,而方便好用的鬲,做為生活必需品也傳遍了各地。可是,既然有鬲氏就是鬲的發明人,為什么同一個字,卻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讀音呢?
鬲主任說,請教研究古音律的專家,他們認為,在上古時代,是有兩個輔音的。不像現在,只發一個輔音。上古時代人發音是雙輔音,當時發明了這種器皿, 按照形狀創造了一個象形字,發什么音呢?用它煮粥的時候,發出嗝哩嗝哩的聲音,就把它定音為鬲鬲(ge li),是雙輔音,稱呼人或地名的時候,重音在前面,叫鬲(ge);稱呼器皿的時候,重音在后面,就叫鬲(li)。(圖8)
其實,據考證,最初的有鬲氏并不姓鬲,而姓偃,商周之交時,鬲國發生巨大變故,有鬲氏背井離鄉,被發配到今天的陜西一帶,為了紀念自己的故國,他們改姓為鬲。
鬲氏一族人數雖少,但是不斷繁衍,到今天共有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陜西省,而作為炊器的鬲卻有著另一番際遇,春秋戰國之后,發明了灶臺,人們可以直接將沒有腿的器皿置于灶臺之上,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將食物更快地烹煮,于是鬲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由鬲衍生出來的烹煮方法,和由鬲演變出的新的炊器,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依然隨處可見。
原來,鬲姓人的姓氏文化,竟然和我們國家幾千年的歷史連在一起,和中國飲食文化根源緊緊相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