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人員曾幾次到萬蟾谷,想見識一下傳說中蟾蜍聚集的場面。
云南哀牢山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景東管理局科研室主任羅忠華說,我們去的時候是3月份,沒有發現蟾蜍。
即便選擇在蟾蜍最多的季節進山,每一次都無功而返。他們廣泛走訪后才有了新的線索,山里人說,萬蟾谷熱鬧的時間不是在春天,而是在一個誰都想不到的季節。
景東管理局局長羅有勇說,聽說每到處暑會有成群結隊、成百上千的蟾蜍從山上下到溪里邊。
處暑前一天,無量山自然保護區及中科院的專家趕到了深山中的那條峽谷,還沒到跟前,就聽到山谷里傳來溪流的巨大響聲,這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饒定齊說,常見的蟾蜍,一般是在靜水,或者水體比較寬的地方產卵,雖然也會在溪流里產卵,但是一般在比較緩慢的流水中,否則蝌蚪在石頭上是停不住的,會被水沖走。
順著流水和岸邊尋找,這次仍沒有發現蟾蜍的蹤跡。
日已偏西,在萬蟾谷不遠的地方,他們找到了一個村子。村民們見過萬蟾谷的奇觀嗎?
村民說,曾看到一條溪里有上萬只蟾蜍。它們一個背一個,有時候一團一團地抱起來,一團就有二三十個。
村民叫它們花石蚌,學名不知道。老人叫背摞摞,說這種蟾蜍有毒。
村民說,每年到處暑那天,就會看到蟾蜍去萬蟾谷聚會。不過,今年出現過一次反常,10天前山谷里無端出現了些蟾蜍,不知今年的處暑是否還會上演萬蟾聚會的奇觀。第二天就是處暑,可是天空中下起了雨,到山谷的路已無法通行。
傍晚前雨停了,一行人在夜幕降臨后才趕到山谷,借助手電的光亮在溪邊尋找,首先見到的,卻是讓人大吃一驚的東西。
鮮艷的竹葉青蛇隱蔽在溪邊的樹叢里、石壁上,不留心很難看到它們的存在,這么多毒蛇為何來到溪邊?(圖1)
羅忠華說,云南竹葉青蛇晚上也活動,如果發現有大量蛙類可食,它會伺機捕捉。
劇毒的竹葉青蛇雖令人膽寒,但它們的出現倒是個好預兆,因為它們的獵物很可能就在附近。
在手電筒的光照下,眼前的蟾蜍越來越多,它們從山上下來,直奔溪流而去,無論怎么給它調整方向,它們都堅定地往水邊爬,一向以昆蟲為食的蟾蜍,此時對昆蟲熟視無睹,它們眼下一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幾只抱對蟾蜍的出現,告訴了人們一個信息,它們此番行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圖2)
很多蟾蜍都已經抱上對,還有的正在打斗,爭奪配偶,萬蟾聚會,一定是這些蟾蜍,跑到一起尋求異性,繁衍后代。但是一般蟾蜍產卵會選擇在春天,這樣后代可以在水最多食物最多的季節繁衍生息。這萬蟾盛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越接近溪流邊,蟾蜍就越多,抱上對的蟾蜍也多起來。但抱上對并不代表就可以放寬心了,因為不斷涌來的單身漢隨時都會沖上來拼命,必須拳腳相加才能克敵制勝。
毒蛇在溪邊等候著,有些蟾蜍憑借腿腳利落逃命,而有些則沒那么幸運。(圖3)
終于來到溪邊,這里已經擁擠不堪,而真正的競爭到這里才正式開始。體形較小的雄蟾到處尋覓著,一旦附近有雌蟾出現,無論是否已經抱對,都會引起一陣爭奪。體形較大的雌蟾往往躲到水底,哪只機靈的雄蟾能夠發現它,才能擁有機會。雄蟾會死死抱住雌蟾不放,很難把它們分開。即便如此,后面依然有各種挑戰,有時候幾個抱在一起比耐心,有時候拳打腳踢比力量。(圖4)
匯聚、尋找、爭奪,因為雌少雄多比例失調,它們只能聚集競爭,造成了傳說中萬蟾聚會的場面。
抱對成功的蟾蜍必須趕快離開岸邊淺灘,它們翻過灘石擠過巖縫,奮力向溪流爬去。進入激流,它們馬上就被沖走了,它們去了哪里?在這樣的急流中怎么完成產卵?它們的后代又怎么生存呢?
天亮了,陽光讓深山中的一切都清晰起來。溪流清澈見底,人們在急流中看到了蟾蜍情侶的身影,這些蟾蜍為什么選擇在這樣險惡的地方來交配產卵呢?
饒定齊說,這里的蟾蜍皮膚相對比其他蟾蜍更光滑一點,而且不像其他蟾蜍的皮膚那么干燥,它們應該喜歡比較潮濕的環境,是一種溪流性的蟾蜍。
溪流性的蟾蜍是十幾年前被發現的一個新類群,被命名為溪蟾屬,當地人傳說它們是毒蟾蜍,非常恐懼,這大規模聚集的溪蟾會毒死人嗎?
饒定齊說,我想會,如果攝入蟾酥毒素比較多,會對身體有傷害。
和其它蟾蜍一樣,溪蟾身上的蟾酥也是它們的防御毒液,但并不比其它蟾蜍更毒。
這里的地形,水源豐富,植被良好。圍繞在萬蟾谷溪流邊的,是保護區陡峭的密林,落差的原因讓這里水流很急。而水流周圍山高路險人跡罕至,所以平時生活在山上的溪蟾很少被人們看到,只有到了產卵季節它們才會聚集到溪流邊。但是,這樣一個奔騰的溪流,能讓只在靜水中交配產卵的蟾蜍適應嗎?它們有什么對付湍流的絕技嗎?
饒定齊說,哀牢湍蛙,也是新發現的,它有特有的吸盤。
湍蛙憑借趾上的吸盤可以吸附在石頭上,不被溪流沖走,但溪蟾沒有,它們怎么對付湍流呢?即便能順利產卵,它們的后代不會被水沖走嗎?
在急流邊的一個水塘里,巖石和植物使這里水流的速度稍稍放緩了一些,人們在這里發現了一些奇特的細膠帶。順著它往下看,水下是一對對正在產卵的溪蟾,細膠帶里就是它們的后代。(圖5)
這里的水流雖然緩慢一些,但仍足以把分量輕的東西沖走,這些卵怎么能保住呢?溪蟾的卵是帶狀的,它們把黑色的卵粒包裹其中,溪蟾一邊產卵一邊運動,把這些帶子掛在植物上固定住就不怕被水沖走了。
別小看這些晶瑩的蟾蜍卵,它們可
不是好惹的。
村民說,兩三年前,有人吃蟾蜍卵被毒死了。
生命的教訓讓這里的村民不敢再去碰這些溪蟾,這也許就是溪蟾是毒蟾傳說的由來。蟾蜍卵靠毒性和膠質帶子的保護得以在急流中生存,但是,當它們變成蝌蚪,就必須在水中獨立生活。
水流最急的巖石能有更多淋水的機會,所以上面布滿了青苔,這是蝌蚪最愛吃的食物,但蝌蚪怎么可能在這樣的地方停留呢?不過奇跡就發生在人們眼前,在這樣的石頭上,人們看到了溪蟾的蝌蚪。(圖6)
自然界真是神奇,為了對付急流的沖擊,溪蟾的蝌蚪居然進化出了吸盤,它們可以輕松地吸附在巖石上,還能隨意移動,享用美餐而不被沖走。也許這就是溪蟾為什么喜歡萬蟾谷的原因,湍急的水流能擋住魚類來捕食,卻不會給蝌蚪帶來麻煩。
即使萬蟾谷能適應溪蟾繁殖,但萬蟾盛會為什么發生在天氣轉涼的時候呢?
饒定齊說,蝌蚪最怕的就是水體不穩。下雨比較多的時候,山上的雜質下來以后,水質會有些變化,它不大適應。
溪蟾的蝌蚪不怕激流,卻怕雨水沖擊造成的渾水。
現在屬于水流量最大的時候。9月份差不多過了雨季了。冬天雨水很少,到下次雨季來,蝌蚪應該上岸了。
原來,一切都安排得如此巧妙,處暑之后大雨就不再出現了,萬蟾聚會選在最晚的一場大雨之后,溪流里充沛的流水能讓溪蟾完成交配產卵,而它們后代在將近9個月的漫長生長變態期,都能在最清潔的環境里度過。在后代變成蟾蜍上岸后,下一個雨季才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