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越蕭條,人們用錢的態度也越謹慎。正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蕭條年代正是調整人和金錢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的最佳時機。從人際金錢關系來分,每個人都會面臨四種關系:給你錢賺的人;幫你賺錢的人;賺你錢的人;花你錢的人。
第一種給你錢賺的人是你的客戶。然而“無利不往”是商人的本性,出現“有錢對他好,沒錢不理睬”的現象是常有的事。其實在經濟寒冬更需要做好客戶維系,經濟周期是一個曲折上升的過程,只有尊重客戶的終身價值,才有企業在市場上的基業長青、細水長流。
第二種幫你賺錢的人是你的員工。盛田昭夫曾說:“優秀企業的成功,既不是什么理論,也不是什么計劃,更不是政府的政策,而是人。”1993年,正當經濟危機在美國蔓延的時候,哈里遜紡織公司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當所有人都在等待破產通告時,董事長宣布繼續支薪一個月。第二天,奇跡發生了:員工們紛紛涌向公司,自發地清理廢墟、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聯絡被中斷的貨源。3個月后,公司重新運轉了起來。現在,哈里遜公司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品公司,分公司遍布五大洲60多個國家。
第三種是賺你錢的人。有許多江湖口碑好的企業,不僅是因為講信用,更重要的是懂得讓別人賺錢。社會其實是個價值鏈,每個人都是價值鏈上的一環,有錢大家賺,這個價值鏈才會和諧。
第四種是花你錢的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人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富人們也開始遭遇到人生最遺憾的事情: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其實,真正幫你花錢的人往往是你的家人和孩子。近年來,教育成本不斷提高,如今在中國大陸把一個孩子從幼兒園送進大學,至少需要70萬元人民幣。實際上,在商業營銷中,很重要的兩條原則就是:給你錢賺的人越多越好,花你錢的人越少越好。
賺錢的人要多,不僅數量要多,質量還要高。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曾經透露他的理想就是“向全國人民收費”。他最羨慕中國兩家企業,一家是中國移動,一家是中國石油。中國移動秉承著“有賺無類”的賺錢觀,上有全球通,下有神州行,無論你移動到哪里,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而中石油同樣活得滋潤,“美麗的祖國我的家,走到哪里隨便挖”,挖完了就走,神州大地均是它賺錢的資源。
當然,給你錢賺的人要多,還得花你錢的人要少。
李嘉誠只有兩個兒子,但如果他多一個兒子,原來的兩個兒子得到的財富將會大幅減少。所以,每當李嘉誠的兒子抱怨老爸在“李嘉誠基金會”投入資金過多時,李嘉誠就安慰他們說,假如我生多一個兒子,不知要分走你們多少財富。
首富的后代尚且怕花錢的人多,可見提倡一夫一妻制也是合情合理的。這不僅有利于精英式教育,還能提高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