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本書主要談國企的用人問題,是作者實踐經驗的總結、用心思考的結晶,內容涉及用人、識人、鑒人、管人,以及領導者和組織人事工作者如何提高素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全書分為用人之道、鑒人之方、管人之策與領導者的自我修煉四輯,共100多篇短文,每篇文章短小精煉、說理通透、語言生動,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
市面上流行的人力資源管理書籍很多,但適合國企的不多,針對國企用人的更少。當前,國企是如此的舉步維艱,國企的領導者們深知其中甘苦。其中即包括用人問題——令人頭痛的是,這個問題幾乎涵蓋了國企的全部問題。
我們看到,總有那么多人失業、被解雇、找不到工作,同時有的企業老是抱怨人才難找,或者有的領導干脆說自己手下都是庸才。當然,這和整個的經濟、社會環境有關。不過我們發現,在這其中,不乏那些知人善用、慧眼獨具之人。往往一個人在一個單位里一事無成,但到了另外一個單位,就能夠事業有成。這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選對人、用好人。
國有企業可說是我國特有的企業形式,它由國家所有,不像一般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一切經營活動都圍繞獲利展開,國有企業的各種活動、行為,都承擔了超過經濟因素以外的責任,包括社會責任、道德責任等等。這就要求國有企業針對我國的傳統和外來的經驗,吸收二者的長處,總結出適合自己的用人經驗來。
國有企業的用人,從一方面看,不僅體現在經濟效益上,還有對整個企業所有人的責任。這樣的組織,不能也不應該拋棄其中的任何一個人。從另一方面看,每一個人總有他的可用之處。正如本文開頭所講不材之木,看似不材,實則大材,如今作為景觀之一供人們觀賞供奉,其所用之處比做木材、做建筑用材要大多了。所以在國企這樣一個特殊的組織中,領導者能夠具有一雙識人的慧眼就顯得格外重要。古代的經驗可以借鑒,作為判斷人才、選拔人才的重要理論基礎;外國的經驗也可以借鑒,作為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借鑒很有指導意義,說白了,一個企業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經濟效益來支撐的;而總結、運用真正適用于自己組織的用人之道,是最重要的,它來自于前面兩者,又不限于此二者。
國企如此,其他組織亦如是,所有組織都應在已有理論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總結、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用人之道,才能讓自己走得更好、更長久。
本書固然在于探討用人,但更在于探討管理之宗義,在于探討做人做事的思想方法。作者既敢于直面國企用人的消極弊端,揭露問題一針見血、酣暢淋漓,又對國企充滿著大愛,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