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超/《第一財經日報》北京新聞中心主任
敬畏市場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房地產企業的代表委員們談論樓市較少,大概心知談與不談,樓市調控都在那里。不過,溫總理在其任內的最后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樓市調控成效的回應足以讓大家回味許久—雖然坊間傳言新華社刊發的最終文本增減了一些“關鍵性”的文字。
溫總理說,房地產市場關系到財政、金融、土地等各項政策,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關系,涉及到金融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的利益,調控的阻力相當之大。在我的印象中,這是中央高層首次在表白調控“有決心”的同時坦承“阻力大”。不得不感嘆,我們的政府終于認清自己不是萬能和全能的了,在某些時候也許是力不從心的。
從長遠看,這是件好事情。中國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全是“全國一盤棋”,政府號令能決定一切的時候了。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觀規律,并非光有決心就能做成。政府在調控樓市時,要對房地產市場的運行規律有所敬畏,調控并非全錯,但應多用市場手段,限購、限價這種行政手段應及早退出。
購物中心何其多?
近日父母來京,帶其游逛商場后問我,北京的一些商場為何這么冷清,還不如老家縣城的熱鬧?我回答說它不在北京繁華地帶,人流稀少,價格又不菲,自然冷清。
細想下來,這些年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商業地產勃興,購物中心比比皆是,確實有泛濫之虞。雖然城市人口在增加,但似乎趕不上商業中心的擴張,且商業中心建設也日益豪華,消費檔次大大提高,但中國老百姓的錢包并沒有增長那么快。
高緯環球今年年初還專門發布過一份報告,題目叫《13億人口需要多少購物中心?》報告認為,在今后兩三年,很多中國城市將出現商業零售供應過多的現象。
這算是一種警告吧。當然,國內不少購物中心的建設,是因為它有一些其他功能,如拉動周邊住宅銷售,或者是為了以此之名行圈地之實?!爸灰渌h節的收益能購保證,購物中心賠點就賠點吧?!奔偃缥沂情_發商,估計也會這么做的。
曹林/《中國青年報》評論部副主任
階層之間的隔閡
最近參加一個關于留守兒童的座談會,談到貴州松桃一個叫裴國艷的留守女孩,當有人介紹在孩子6年的成長中,她在外打工的父母只回家看過她3次時,現場一位專家憤怒了,情緒近乎失控地譴責這對農民工父母不負責任:把孩子生下來卻不給她應有的關懷,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不應該生孩子,起碼每年應回家一次陪孩子。專家的這個態度引起了激烈的爭辯。
同作為父母,我能夠理解這位專家的憤怒,但我對她說:這樣缺席“審判”孩子的父母對他們是不公平的。沒有誰比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留守兒童的父母為什么不回家陪孩子?他們愿意這樣做嗎?在家陪孩子,對我們這些人看來很平常,可對窮人真的是一件奢侈品,我們要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而不能帶著身份和道德的優越感去批評他們。
這一次討論讓我感受到了階層間的隔閡和社會的斷裂失衡。很多問題上,因為缺乏切身的體驗和生活世界的隔閡,缺乏對最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感知,很多時候無法真正理解其他階層的生活。這個社會的很多沖突、矛盾和誤解,都源于這種生活世界的遠離和階層間缺乏溝通而產生的隔膜。
頂層設計
這一次兩會,被代表委員們說得最多的詞,除了“深化改革”外,就是“頂層設計”,而且一般說到改革都會提“頂層設計”。
人人言必稱“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對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當然非常重要,但我特別擔心這個詞的“套話化”傾向:開口閉口“頂層設計”中使它淪為一句空話套話。坊間笑談:毀掉一首好歌的方法就是把它當彩鈴,毀掉一本好書的方法就是把它劃進考試范圍—讓人擔心的是,毀掉一個好詞的方法,可能就是這種“人人言必稱之”。很多起初很有創新意義和現實針對性的詞,就是這樣淪落和流變為讓公眾望而生厭的大話、空話、套話、廢話的。
談論“頂層設計”時,應該務實、具體、可操作性地分析,而不能空泛地談論。不能讓人感覺:一提到“頂層設計”,仿佛就變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
很多人談論“頂層設計”時,預設著一個前提:就是由頂層去設計,把問題推給中央高層,推給一個總設計師。這當然是錯誤的理解,是推卸責任的思維。頂層設計,并不意味著“將一切問題推給頂層去設計”,而是說,最終的執行需要自上而下的權力推進和制度驅動,但這個設計的過程—怎么設計?何種內容,不能寄望于某個領導設計一個周全完善的方案,而應該是充分吸納公眾參與、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過程。當我們談論“頂層設計”時,不能把皮球踢給一個想象的“頂層”去設計,你需要貢獻你的智慧。
師永剛/《鳳凰周刊》執行主編
茅臺應當如何成為“國酒”?
關于茅臺的各種傳聞使這種生產于偏遠西南小鎮的澄黃色液體,高居于都市與所謂的高檔飯桌上的中心。它從最早的傳奇 ,比如紅軍用他洗腳治病,到成為廟堂的極品,并沒有用多少時間。在周恩來為尼克松置辦的國宴上,大國總理為這瓶酒定位,甚至一度定調為“國酒”。
“國酒”這個稱號似乎包含著尊嚴,大國禮儀,中國氣質或者國宴上的象征,如同這個國家形象的某個部分。這可能是幾十年間我們所應當看到的茅臺給我們的感覺,低調中透著神秘的華貴 ,平淡中燦爛著威儀。
但現在的茅臺是什么?奢侈品?這是這個酒廠要追求的東西么?先是迅速地漲價,再漲價,漲價起來的茅臺迅速與所謂的國際奢侈品接軌了,但它放在酒桌上的時候,這瓶酒身上透著的則是閃亮的暴發戶的粗俗以及市場的油膩感。
特供酒?這個酒廠是全世界定制量最多的一個工廠,它甚至只靠定制就可以成功活下去。我們可以在全中國至少找到上千種由它特供的酒。那些每次在飯桌上拿到特供酒的人,炫耀中給人一種帶著背景的神秘。但突然,“這個酒廠宣傳,市面上標稱茅臺生產的‘商務慶典酒’、 ‘八十周年建軍酒’、‘軍區專供酒’、‘國家機關后勤采購特供酒’等已經停止生產并且召回,市面上流通的上述酒全系假酒!”坑爹呵,以前覺得拿出特供酒的人很神秘,現在發現很“神經”。
假酒、奢侈品、特供、高檔、虛高的價格、禮品……這些關健詞組成了我們印象中的茅臺。但顯然,與我們所體認的那個國酒沒有關系。
真正的國酒應當流著道德的液體,流著文化以及民族的某些重要氣質,但現在,茅臺離這些越來越遠了。
許慶亮/《南都周刊》執行主編
香港特首選舉的啟示
今年的香港特首選舉,是1997年以來最為有意思的一屆,當年董建華和曾蔭權兩任特首,基本沒有競爭對手,讓人感覺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而本屆特首有3個候選人,且在競選過程中,出現了類似西方選舉的“亂局”,不僅有電視辯論,對手間還互挖底細,媒體狗仔隊的跟蹤,候選人間頻爆丑聞,讓特首選舉有了硝煙的味道。
本屆特首選舉,中央政府欽定的味道淡了很多,在選舉前完全看不出誰將會最終獲勝。特首選舉雖然看上去頻爆丑聞,但這正是選舉的意義所在,信息披露越多,候選人過往所作所為越讓更多香港公民所了解。政客的品行會讓他們在走上施政舞臺前,讓民眾可以充分審視,媒體的全方位監督,更讓選舉白熱化,這種合乎程序、公開透明的選舉過程,不論最后誰勝出,都是香港人的勝利。幾個候選人的競選綱領里都包含各類“討好”香港人的措施,減稅,增加福利,推進義務教育,派紅利給香港公民,這就是選票的價值所在。雖然本屆特首還是由1200人組成的推委會投票產生,但民意和輿論的力量會影響這1200票的走向。唐英年和梁振英之爭,為2017年的普選奠定了基礎,香港人從有法治無民主的時代,即將步入到民主法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