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茶店早已成為街頭巷尾司空見慣的存在。自上世紀80年代始創臺灣省,最初仿咖啡吧店面模式,卻因“價廉物美,原汁原味”多年來一直深受年輕人追捧。2000年前后,連鎖式臺灣奶茶店風靡中國大陸并火爆蔓延。中國大陸用4年的時間走過了臺灣近20年珍珠奶茶的發展歷史,在原料國產化的過程中,因惡性競爭,口味已漸漸偏離正宗珍珠奶茶風味,到2004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奶茶行業開始步入低谷。近年“奶茶熱”再度回溫,不再以“港臺風味”為主要噱頭,而是順應“養生”潮流,街邊廉價奶茶店被大批加盟店取代,奶茶店越發品牌化、健康化。
如果說茶館是傳統中國人自古即有的公共空間,關于它的著作帶著濃厚的“京味兒”、“川味”之類的“中國味”;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廳在當代中國又被貼上了“文藝”、“小資”、“情調”的標簽,如此大眾化的“小眾”,也會被主流媒體拿來做文章。只是關于奶茶店的書少之又少,零星幾本關于奶茶,又都是戀愛題材的少女文學。奶茶店介于傳統茶館和咖啡廳之間,價位低廉基調活潑,消費群體以青少年為主。提到奶茶,我們腦海里的閃念也許不是蒙古包里的大碗或是英國女王手中的下午茶,而是會想起與“奶茶”同名的女歌手,她的情歌在五六年前曾是南京街頭奶茶店招攬生意的法寶;也許我們還會調侃那段廣告對白:“女:原來我是奶茶?。磕校哼@樣,我就可以把你捧在手心了。”;還有些人會對網絡紅人“奶茶MM”的清純笑臉浮想聯翩……更年輕、更基層,充斥著流行文化以及些許青年亞文化,在權威人士看來,不登大雅。
如果說商業鬧市區“拿了就走”的奶茶店是“快餐式”,它意味著青年文化多元多變的流行趨勢,那么分布于中學校區大學城周圍的奶茶店,因為可以“堂吃”可以交流,更容易聚集人群,它成為了青少年特有的公共空間。奶茶店已不僅僅是解渴解饞的地方,青少年在這里獲得了話語權。手捧奶茶閑聊八卦,發表著對于自身乃至社會的看法。在這里不用擔心被否定或被糾強制正,有的只是甜品從舌尖至心頭的快樂慰藉,以及表達與交流的釋放感。而此時,店員跨越年齡,成為他們最好的傾聽者。
最老的80后已然而立,步入社會卻不能魚躍為精英的大多數,成為各種“奴”;最老的2000后早早開始了青春期,膨脹的信息和澎湃的荷爾蒙讓他們不知所措。網絡作為年輕人最大的交流平臺,他們在網上戲稱自己為“亞歷山大”,并非帝王夢,壓力如山負于肩頭使之不得不成為學業家庭社會與權威的“跪族”。一個個不起眼的奶茶店,又讓他們回歸本位,面對面的交流更為真實可觸。
我們的社會更注重“權威”,有了它就可以對任何事物圈定“主流”與“非主流”。我們很少真正關心青少年的成長,那些冠冕堂皇的論斷形同虛設,學校里設立的心理咨詢也鮮有關顧。為何不借鑒奶茶店的模式,讓這份關注多一點甜潤少一些干枯。正如同時下流行的奶茶店招牌,并非打出“新鮮”、“原汁”字樣,最有效的莫過于柜臺前的鮮奶盒以及新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