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繁榮發展是近期一個熱門的話題,在我看來,文化繁榮的唯一訣竅是放寬、放松管理和限制,而不是不斷強化管理。最近有關網絡實名制的爭論就是一個例子。
工信部某官員接受采訪時稱,據調查,多數國家都在實行網絡實名制,但首先需要法律依據。他還透露,中國的電信法立法已提上日程。
首先,我不知道這里說的大多數國家都實行的“實名制” 是哪種實名制。如果是說購買服務器、設立網站、通過服務商在家里上網的話,世界各國包括中國都是“實名制”的,西方幾乎所有國家在家里安裝網絡都需要登記用戶的名字,在大多數國家購買上網卡也需要實名登記。這種“實名制”同我們現在所說的微博實名、網站實名留言、開博客也填寫實名資料等并不是同一種“實名制”。就我所知,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實行微博實名與留言實名,至少在我使用過網絡的40多個國家里,在網站注冊、留言時,不需要提供任何真實的資料。
這兩種“實名制”是有很大區別的,有些官員可能自己也分不清,或者故意混淆了。購買服務器、開設網吧、建立網站與在家通過服務商上網提供的實名信息,是購買電信部門服務時候必須提交的,屬于生意往來與商業范疇。在發生網絡犯罪時,警察機關可以通過合法手續順藤摸瓜,查到網絡使用者。商戶(用戶)提供的實名資料與個人隱私,是由雙方簽訂的合同保護的,只被少數受到法律約束的人士掌握,并承擔泄密結果。國家公權力要想查證,必須通過嚴格的法律審批手續,和辦理搜查證與逮捕證差不多。
我們現在想推而廣之的微博注冊實名制、網站留言實名制等則把實名制的范圍擴大到任何使用網絡的人,也使得網民的公民資料與隱私掌握在成百上千的網站手中。且不說這些網站是否同用戶簽訂了隱私保密合約,也不說那么多網站的人員素質不一,還有不少到時不用負責任的“臨時工”,就說這種信息規模,當今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這樣的保密?例如,僅僅新浪微博的用戶就上億,上億個身份證信息與個人資料、IP 相關的私人地址,新浪制定了怎樣的保密機制不泄露這些資料?有什么法律來保護用戶的隱私,監督網站履行他們對公民個人資料的嚴格保密?
這絕對不是那位官員所說的電信法覆蓋的范圍。其實,實行實名制,是否有電信法并不重要。當今那些實行實名制的國家,很多根本沒有所謂的電信法。實行實名制,最關鍵的是《憲法》與刑訴法,直接牽涉到公民的個人自由與國家的法治程度。
在一個法治的國家,民眾享有基本的人權。憲法與法律既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又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尤其對公權力也具有法律約束、限制與制衡。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的言論不構成犯罪,沒有任何政府機構、公權力與個人對你進行威脅、逮捕、打擊報復;而如果你的言論構成犯罪,例如危害了國家安全、卷入恐怖行動,或者對其他公民造成了嚴重傷害,那么,即便不實行網絡實名制,無論你如何“匿名”,國家強力機關總能把你挖出來。世界各國的警察都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權力。
具體來說,如果你在網絡上傳遞炸毀政府機關或者破壞他人安全的信息,警察會立即通過合法手續,追查你的真實身份,先到網絡服務器與服務商處調出你的個人資料與信息,如果沒有,他們也有辦法通過IP查出你。如果你在網絡上寫的是批評總統,或者嚴厲批評甚至辱罵了當地政府,警察是沒有這個權力去調查你的個人資料的,否則違法的是他們而不是你。網站也有權不提供你的任何資料,提供資料可能被告上法庭。在這種情況下,是否實行實名制與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關系并不大,需要考慮的反而是公民的隱私與安全,尤其是公權力是否越界濫權,侵犯公民權利。
我們都知道伏爾泰的一句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然而,還有一句話卻常常惹出糾紛,甚至鬧上法庭。這句話就是:你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無權捏造事實,或者說無權誣陷、污蔑他人。如果你以言論自由的名義去捏造事實,對他人進行污蔑與詆毀,那么你可能會被告上法庭,有可能被罰款、判刑甚至坐牢。
這就需要我們分清觀點與事實,更好掌握自由與法治的邊界,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權利與責任,知道我們站在哪里。在當今世界大多國家的實踐里,自由與法治是互相制約,缺一不可的。限制、損害公民自由,有法不依的政權,是暴政;而沒有法治的自由,絕對是混亂,是烏托邦。
在現代科技與管理下,網絡實名制根本不是用來“打擊犯罪”,甚至對真正的罪犯沒有任何預防效率(除非那個罪犯的智商弱到以為“匿名”了,警察就找不到他),所以網絡實名制對于法治與自由的地區,并不是一個爭論的焦點。可對于法治程度很低,憲法規定的自由權利還無法得以申張的國家,是否實行實名制,情形就完全不同。
在一個隱私權得不到法律保護,個人資料隨時可以被當地政府不經過嚴格法律手續就可以獲得的環境下,網絡實名制不但對普通公民具有威懾作用,而且還會為公權力違法打開綠燈、提供方便。
這些年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官員—小到一個市長、縣長、鄉長都可以隨時調動當地執法部門,差遣他們半夜敲響網民的門,跨省追捕那些對地方長官出言冒犯,對有可能影響某個官員仕途的網民進行非法威脅、審問與拘留。這些做法基本上都是違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在沒有實行實名制的時候,他們多少還受到一些審批程序的限制—例如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同意才能使用的技術手段追查IP地址,網站也可以以“對方匿名”為由而拒絕不合法的調查,可一旦實行實名制,所有網民的個人資料與隱私幾乎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名的公民在網絡上發表純屬言論自由范圍的發言不但被網站管理方掌握,對于最終管理這些資料的公安部門,幾乎不需要任何手續,就可以查看所有人在網絡上的發言,包括對自己的鄰居與上司的抱怨,以及抒發感情的帖子。
這樣后果可能是什么?電信法有能力保護公民的這種隱私嗎?這種層級的隱私與公民的權利,只有憲法與有小憲法之稱的刑訴法才有能力保護。可想而知,在一個《憲法》條款還得不到嚴格執行的地方,實行實名制,很可能是對網民設下的一個陷阱。
據說微博實行實名制后,新浪微博很多用戶不再更新,新用戶注冊也大量減少,而且出現了一些使用他人身份證注冊的情況。一位政府部門研究犯罪學的同志表示,實名制對一些名人不構成問題,但對一般網友,有時真實的信息被泄露,被太多人掌握,是非常危險的。他說,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把網絡發言與發言人的真實身份結合起來,實施有預謀的犯罪。
我的擔心是,在各地政府機關與執法部門的公權力不受約束情況下,實行實名制,網民的真實身份和私人隱私隨時隨地暴露在當地政府的監控之下,可能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是每一位網民非常清楚的。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過去10年網民利用這個平臺推動中國社會治理、對各級政府提出批評與改進意見的做法將會大大減少,甚至不會再有了。
因此,實行實名制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問題在于實行實名制的同時,是否有健全的法治保護普通公民的自由權利。如果政府公權力可以有法不依,那么實名制就是一個陷阱,用于陷害那些踐行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權的公民的陷阱。對于實行網絡實名制,我們也可以說一句話:你有權合法地追查網絡犯罪,但你無權用犯罪的方式追查網上公民們的真實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