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其他國家的男孩子怎么樣,日本男孩到了兩歲,十之八九不是給汽車著迷,就是被鐵路迷惑。
喜歡汽車的小朋友們,也不知為何,特別鐘意“工作車輛”。所謂“工作車輛”就是的士、警車、救護車、消防車、梯車、卡車、垃圾車、披薩店宅配車等等。做媽媽的都是女性,從來沒做過被車子著迷的小男孩。所以,當寶寶才學會喊媽媽、爸爸,便開始不僅津津樂道而且滔滔不絕什么拖拉機、推土機、吊車、鏟車、槽車、叉式車等等之際,不由得目瞪口呆,平生第一次明白:原來男孩和女孩就是這么不一樣的。
對鐵路著迷的小朋友們,最初對火車通過時候出的聲音發生興趣。尤其是平交道的斷路器下來時候發出的“鏗鏗”聲,他們特愛模仿。然后是日本火車站的工作人員在月臺上廣播說的“車門快要關閉了,各位乘客請注意”,也會學得非常專業。很難相信,這個時候,他們其實還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叫什么名字的。
部分男孩對鐵路越來越傾倒。圣誕節前寫信給圣誕老人要軌道和火車的模型,向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也要各種迷你列車。有些小朋友的收藏品會像小型鐵道博物館。不知不覺之間學會了東京市內所有路線的名字(JR中央線、總武線、 湘南新宿線、山手線、琦京線、南武線、京濱東北線、私鐵小田急線、京王線、西武線、東武線、京成線、京急線、地鐵丸之內線、地鐵東西線、地鐵大江戶線、地鐵銀座線等)以后,就打開爸爸買來的兒童鐵路圖鑒,開始記住日本全國所有路線以及鐵道車輛的名稱。放假時,推著嬰兒車到大車站去,他們就指著手叫喊“那是秋田新干線。這邊是開往山形的。700系車輛來了。還有E4系呢”等等,知識量顯然超越了母親。誰能相信,這個時候他們還不識字的。
不過,多數男孩到了5歲,就從車子階段畢業出來,開始投入于恐龍以及電視播放的什么超人之類,然后不久就要發現原來世上有東西叫電玩了。可是,有少數一部分男孩,識字以后便開始熟讀全國鐵道時刻表,而且還沒上小學之前,就把厚厚一本書的內容全記下來。日本電視節目里,每隔一段時間都登場“鐵路神童”,只要是時刻表里寫的東西,任何問題都能回答的。例如,從北海道某某站到鹿兒島某某站之間鐵路距離有多遠?早晨7點鐘出發,最早抵達要坐哪條路線去?神童會回答說,先坐幾點幾分出發的多少班次到哪里,然后換坐幾點幾分的多少班次到哪里,最早抵達時間是幾點幾分等等。如果司儀問他,那班次用的是什么車輛?他也當然會回答得一清二楚。到了這個地步,他的將來幾乎已經決定了:要成長為十足的“鐵”。
“鐵”(日語念tetsu)是鐵道迷的簡稱,還有昵稱版本叫做“鐵chan(阿鐵)”。他們不僅單純愛好鐵路而且進一步把人生方針定為“以鐵為本”的。雖然最近在媒體上也看得見關于“鐵子(tetsuko)”即女性鐵道迷的報道,傳統上“鐵”是從鏗鏗鏗一路成長過來的男性。相比之下,“鐵子”往往是單身女性對戀愛游戲感到疲倦以后,做為逃避手段而選擇的暫時身份。男性“鐵”們則不會經驗那種挫折或轉折。他們學校畢業出社會以后都一直保持對鐵路衷心的愛,并不停地通過具體行動來證明自己的愛。
有些人工作一放假就到全國各地還沒乘搭過的路線去試乘,被分類為“乘鐵(nori-tetsu)”。有人則帶著專業水準的照相機去拍攝心愛的鐵路車輛,被稱為“攝鐵(tori-tetsu)”??傊谌毡?,很多地方的軌道邊,每逢假日都出現以萬為計的“鐵”們。他們的打扮、舉止都彼此很像,屬于廣義的“御宅族”。跟熱衷于平面偶像的傳統御宅族比較,“鐵”的印象相對干凈,給一般女性的印象是:雖然不會是戀愛對象,結婚成家也許可以考慮。畢竟,能做30年的“鐵”,除了癡心以外,還必然有點知性,而且性格方面也肯定非常專一。
老公中學時候的同學渡邊先生,京都大學畢業,在日立制作所任高級工程師。他每年的賀年卡上都印著自己站在什么列車前邊拍的彩色照片,顯而易見是堂堂正正的“乘鐵”。對他來講,到遠處乘搭從沒坐過的鐵路,好比是登山家第一次爬了某處名山一樣有成就感,乃不僅值得紀念,而且也值得向所有親朋好友報告的慶喜消息。“渡邊嘛,為人老實,而且非常聰明。只是對鐵路的興趣完全超過了對異性的興趣。我從來沒聽說過他跟什么女人拍拖呢?!崩瞎v。誰料到,快要過40歲生日的一個元旦,他寄來的賀年卡上竟然見不到鐵路車輛,卻有他跟一個女性去歐洲度蜜月拍的照片。旁邊他親筆寫著:“經上司介紹相親,月前結婚了。”我們實在驚訝,世上會有女人在渡邊眼里比鐵路還有吸引力的!不過,我們真正驚訝的是第二年收到賀年卡的時候;這次的照片是他們夫婦倆一起站在什么火車頭前邊拍的。到了第三年,賀年卡上就有了列車、渡邊、太太以及一個女兒。最近幾年,還添了一個妹妹,全家4口子一起當“乘鐵”的紀念照片都印在賀年卡上。
日本全國的“鐵”人口相當多,而且他們的知識水準非常高,使得在日本關于鐵路的書寫難度特別高。文章里一出現小小的錯誤,就會有幾百個“鐵”讀者們要來信指出、糾正的,如今更不用說在網路上辱罵。所以,即使是從小做了將近半個世紀“鐵”的老手,當寫起關于鐵路的書本時,前言里一定要謙虛地加上一句“雖然本人不算是鐵路專家,云云”。然而,就是因為“鐵”人口非常多,鼓起勇氣出版關于鐵路的書,成為暢銷書的可能性也頗高的。
我在早稻田大學的老同學原武史,如今在明治學院大學當教授,可以說是日本“寫鐵”的代表人物了。他的專業是日本政治思想史,曾以《大正天皇》一書獲得過每日出版文化賞,但是更多讀者喜歡看他寫關于鐵路的文章。他目前有16本著作,其中竟有11本跟鐵路有關。其實,他的出名作就是日本政治思想史和鐵路文化論相結合的《“民都”大阪VS“帝都”東京—作為思想的關西私鐵》(1998年,SUNTORY學藝賞)。盡管擁有如此非凡的成就,2011年出版的《“鐵學”概論—從車窗眺望日本近現代史》前言里,他都寫著“雖然本人不算是鐵路專家”。這個人就是還沒有上小學之前早記住了全國鐵路時刻表的全部內容,到現在已有40多年的“鐵歷”,在出版商講談社之宣傳雜志《本》月刊上開專欄“鐵路一個話”繼續連載好幾年,結集出了3本書的呢!書名《“鐵學”概論》頗有意思,因為在日語里“鐵學”和“哲學”的發音完全一樣,所以這標題跟西田幾多郎的名著《哲學概論》是諧音的。書中,原武史談到的內容包括:日本的鐵路文學、鐵路與天皇、鐵路產生的思想、鐵路催生的城市等。
記得大學時候,有一次在課堂討論上,原武史說過:“乘搭鐵路,看看車外的風景以及車上乘客的風情,會引起我許多聯想和思考?!彼步洺Uf:“鐵路好像有特別吸引男性的因素?!笨纯催@些年問世的“鐵子”書寫、“鐵子”照片集等,我發現她們經常把車輛當作男性來寵愛,例如說“某某系車輛的長相特別帥”等等。相比之下,男性同好則很少把鐵路比做女性,結果較容易被男女兩性讀者接受。2011年散文家川本三郎發表的《小說中、電影中,火車跑》一書是很好的例子,文中討論日本電影名作《砂之器》、《饑餓海峽》、《東京物語》等里面的鐵路形象,頗為迷人的。
雖然我認為任何東西都不可以給一個性別壟斷,可是生育一個男孩,觀察了周圍許多男孩以后,不得不承認:車子好像特別吸引男性。包括為什么部分男孩從不畢業于這一階段而要成長為終生的“鐵”,即“鐵是怎樣煉成的”,都很不可思議,該是老天爺注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