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 點 趣 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A-0093-02
一、趣為先
孔子說過:“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內驅力,教師應當運用各種手段和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愿意學、樂于學,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只有這樣,才談得上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激趣,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狀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保持和強化,應貫穿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中的符號、概念、判斷、推理,如果不通過藝術化的加工,不融抽象的知識于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之中,不以數學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學生,學生就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教師應創設具體生動的、富有挑戰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從而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特征時,我先讓學生任意報數,由教師“猜”該數是不是它們各自的倍數,并讓學生檢驗“猜”得對不對。通過猜數排列學生會很快發現能被2、5 整除的特征,而對能被3整除的特征一時找不到。這時我在黑扳上寫出2、9、1和3、5、7二組數字,讓學生分別用三個數組成不同的數。如291-219-192-129-921-912。讓學生再算算這些數字是不是3的倍數。經過計算,學生感到很奇怪,怎么組成的各個數都是3的倍數呢?這里面一定有奧秘!通過老師創設情境,學生產生疑問,從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自主探索的興趣。
2.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告訴我們:不同的學生在接受能力,發育早晚和智力水平上是有差異的。他們的發展不可能整齊劃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和思維方式。基于此,教師應努力地創造條件,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盡情享受成功的快樂,增強表演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作彈性處理,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在課內自學自己喜歡的內容,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他們在課外補缺補漏。根據學生的實際分類布置作業,提出不同的要求。這樣,可擺脫時空的束縛,擺脫對學生成績要求的束縛,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重參與,開發學生興趣。
學生自己能做樂做的事,教師再配以外界幫助,往往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參與是開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僅靠教師的演示,沒有學生的親自操作,學生獲得的知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只有讓學生都參加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觀參加學習活動,才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在教學中,教師提供更多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獲取知識。例如我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讓學生拿不同大小的圓柱體罐頭盒,把外面貼的商標紙剪開,剪開后是什么樣形狀。有的學生沿著高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把高瘦的圓柱體罐頭合沿高剪開,展開后是正方形。有的學生按斜線剪開,展開后是平行四邊形。通過動手后認識到:把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是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它們的長(或底)與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等,寬(或高)與圓柱的高相等,當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積展開是一個正方形。在此基礎上,導出圓柱體側面積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注重學生參與,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側面積的概念,掌握了計算側面積的公式,而且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又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提出:(1)誰知道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2)你能將你們手中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通過拼發現什么)(3)觀察能拼的平行四邊形的兩個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完全一樣)(4)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5)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三角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6)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寫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嗎?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在親自參與、親自操作、自主推理,把枯燥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生動的知識,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厭學為樂學。
通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答問中,明確思維方式,弄清算理,學生在“搬弄”具體事物時,思維易于發散,印象極其深刻,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4.聯系生活,體驗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探究生活規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講“平行線”中,先讓學生畫不同的幾組直線,并延長每條直線,通過觀察、交流它們是否相交,使學生明確在平面內兩條直線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其次讓學生例舉生活中不相交的直線有哪些。在討論、探究的基礎上教師點撥、歸納出: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這樣利用生活的實例,引發概念的方法既實在,也容易掌握,使學生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規律的欲望越強,學習興趣也越高。
二、點為要
點即點撥。新課標要求我們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要變數學知識的傳授者為數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發現因素,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善于抓住教材中出現的諸如通過上面的例子你發現了什么規律?你能概括出其中的計算方法嗎?這道題還有別的解法嗎?等等,讓學生主動參與認識過程,親身感知和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說出自已的思路和見解。整個過程教師僅對緊要處進行點撥。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已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點”字上下功夫。(1)點疑。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應點撥學生提出疑問,而后讓學生自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2)點序。在學生進行探究茫然無措時,恰當進行幫助,點出解決的程序途徑。(3)點思。在學生解決問題無從下手時點明思考的切入點和方向。(4)點用。在學生難以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之際,點撥遷移運用。
三、互動是關鍵
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轉變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單向性,建立雙向的、多層次的教學互動乃是實現教學相長、轉變學習方式的關鍵。教師的新角色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同學生一起交流,一起討論,為學生合作學習起一個榜樣效應。所以教師應以平等的姿態加入學生的交往,相信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精神,讓每個人都動起來,都參與到課堂中去,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這樣,課堂上就不是單一的講解、演練,而是由許多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組成,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例如,在教學化簡比時,我讓他們質疑。有一個學生提出:在籃球賽中的比分是70:64,這是不是也可以化簡?這時我讓學生按小組互動進行討論。學生爭論十分激烈,思維的火花激烈地碰撞著,然后我引導學生把比的意義再想一想。學生通過再次認識比的意義,終于達成體育比賽的分是不能化成最簡比的共識。因為它們不是表示兩個數相除關系。在課堂的師生合作互動中:(1)注重課堂實施從靜態預設向動態生成轉變。(2)為學生留下足夠的合作交流時間,讓學生談所得、提問題、議發現。(3)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說出自已所思、所想、所困、所惑,進行交流,在活動中相互啟發、互動發展。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真正作為學習的主人。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善于創設良好的氛圍,善于及時引導、點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學生的數學素質就會不斷得到提高和發展。(責編 羅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