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用來請客的29家館子》是這么一本書:作者是董克平與五岳散人,這兩個人作為老饕食客,借助工作的便利穿行于北京大街小巷當中,每天過著“醉生夢死”的日子,很多餐廳以請他們吃飯為榮,也有很多餐廳只要是更換菜單上菜色,就請他們這幫“吃貨”過去吃一次,得到其首肯之后,新的菜單才能問世。
這就是味蕾發達、敢吃會吃的好處。有人說“吃”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這話至少有部分是真實的,民以食為天嘛,但真的會吃其實很難。宮保雞丁為什么這么做?蔥燒海參的盤子為什么必須是溫熱的才行?這些問題是細節,也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不是公款吃喝的話)。滿肚子這樣的學問,比滿肚子的美食更容易獲得飯館老板們的尊敬。
這本書與其他書不太一樣的地方有三點,一個是所推薦的餐廳都是這兩位多年吃出來的,完全與廣告無關。您看,現在“交口稱贊”都幾乎成了貶義詞,很多電影、書籍出來之后,大家都去“交口”了,根本沒有看過也敢說這是劃時代的某某,硬生生把千篇一律的溢美之詞套向不同的作品。但在北京四萬多家館子里選出這些家,則真是一道道地品味出來、一家家地衡量出來。我與這兩位有所交往,這本書出爐之前,他們沒有對任何一家將要入選的餐廳提起過這事兒。一個真正的吃貨往往就是如此,你平時請我去吃飯我肯定領情,但不會因為一頓或者幾頓飯而喪失對自己味蕾以及文字的掌控。
另一個特點是體例與眾不同。有吃貨前輩說過,這個世界上最難看懂的一本書就是菜單。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拿著一個餐館的菜單就像是在押寶,如果沒有多次的經驗,往往不知道應該點什么,而服務員推薦的也未必靠譜。這本書里有個“散人菜單”附在每家餐廳之后,這都是千吃百試總結出來的。
最后一個特點,即是這些餐廳基本沒有所謂“物美價廉”的推薦,幾乎全都是比較昂貴的珍品。這事兒其實不奇怪,因為“一分錢一分貨”是這個世界上永恒不變的真理,誰也不能做賠本的買賣。在一個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果想吃好的,就得掏出足夠的錢來。雖然有很多高檔館子確實是吃裝修、吃排場、味道平平,但真正好吃的館子也不會便宜,那些菜品原料精挑細選的采購、聘請真正懂行而技藝精湛的廚師,都是構成昂貴成本的一部分。
有了這三個特點,這書大概就值得一讀了。當然,拿著書按圖索驥去吃未免有些夸張,但要是有個這樣的參考,然后再去餐館里自己冒險一番,多少也是一件賞心樂事。這段時間有人用中國人喜歡“吃”,來證明我們的精力都投入在了錯誤的地方,這話說得有幾分道理,但也未必是真理,畢竟這個世界上喜歡吃的民族不是我們一個嘛,我們也貢獻給了世界很多東西,比如滿世界都是冠以中餐廳之名的各種餐廳。
另外說一句,這本書還附贈了一個小冊子,特選了三家創意菜、意境菜餐廳,特殊推薦的往往是作者最喜歡的,這點,不可不查、不可不吃、不可不多帶點兒錢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