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海鮮當道的年代,食客們執著追求著海蝦的肥美。大個頭、外國進口、活蹦亂跳等特征就是它們高貴的特征,小蝦的滋味慢慢被人淡忘。其實小蝦的鮮美不亞于那些“貴族”,它的歷史更豐富。
糊餅
蝦皮PAZZI
曾有人開玩笑說蝦皮是性價比最高的海味,一碗餛飩放上一撮蝦皮,能喝出龍蝦湯的味道。許多人會把蝦皮和蝦米弄混,蝦米是著名的海味品,又名海米。而蝦皮是用毛蝦加工制成,毛蝦在我國資源豐富,毛蝦個體小,一般只有3厘米,因此不為人注意,使用它加工出蝦皮卻是品質最好。因蝦小感覺無肉似蝦皮因此得名蝦皮。
市場上常見的蝦皮有兩種,一種是生曬蝦皮,另一種是熟煮蝦皮。前者無鹽份,鮮味濃,口感好,而且不易發潮霉變,可長期存放。購買時要注意色澤,以色白明亮為佳品,蝦皮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平時拌涼菜、蒸雞蛋、包餃子均可加入調味,味道鮮美,且經濟實惠,做個湯煮個餛飩,更少不了蝦皮加入。此外用蝦皮可做許多菜像蝦皮豆腐、蝦皮炒韭菜、蝦皮拌小蔥、蝦皮蘿卜絲湯等,北京有個小菜叫“猴鉆洞”就是尖椒拌蝦皮,把尖椒切成圈,用醬油浸泡;蝦皮洗凈退鹽,用微波爐烤干放入一拌又好吃又省事,但老北京比較愛吃的是用蝦皮韭菜雞蛋做的糊餅。
糊餅是道正宗的北京吃食,被稱為“中國農家批薩”,有一種調侃的說法:當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馬可·波羅來中國,見了糊餅,被它的美味深深吸引。回國后想嘗試著做出來。可是沒學好,歪打正著發明了比薩。這也許只是個玩笑。糊餅是不是意大利批薩的老祖宗不敢十分的確定,但金黃色略微的發焦餅底。搭配上黃中帶綠的蝦皮韭菜雞蛋餡,看著還是挺靠譜的。
其實,這糊餅就是過去河北、通州一帶百姓家里最常見不過的一種吃食,一張糊餅別看是農家粗食,也算色香味俱佳很有特色。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香味,讓人忍不住就想咬一口,怪不得連中國著名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劉紹棠都撰文贊美糊餅,而劉紹棠就是通州儒林村人。烙糊餅也叫打糊餅、攤糊餅,無論是打還是攤,名稱都是從手法上得來,您別說還很形像,烙糊餅要用粗點的棒子面。因為細棒子面發粘,烙時容易粘餅鐺,和面時要用溫水,因為涼水和面烙出的糊餅太硬,開水和面烙出的糊餅發粘。和面時一邊加水,一邊用用筷子順時針攪合,水要一點點加,玉米面攪拌成有一定的濕度略為發千的糊,軟硬根據自己。喜歡吃脆的可以干點兒,喜歡餅軟一點的可以稀一些,但太稠了攤不均勻,太稀了又鏟不起來,老北京人都說糊餅好吃不好做,這和面就是一項技術活。
說完面再說餡,傳統的老北京糊餅是用玉米面兒、韭菜、雞蛋和蝦皮兒做的,但也不是絕對的,餡也可根據個人的口味來搭配,如韭菜、西葫蘆、蘿卜、白菜等各種菜都行,河北白洋淀一帶有一種小蝦糊餅,用的不是蝦皮,而是淀子里捕來的鮮活小蝦,拌的也不是韭菜,而是淀子里撈來的水生苲菜,吃起來也是另有一番風味。把韭菜洗凈切成末,雞蛋也要先炒熟,一定要放涼,一般一個糊餅放—二個雞蛋為益,放多了反而不好吃。鍋里放一點油,把蝦皮放進去煸炒這樣味道才香,然后把雞蛋、蝦皮、韭菜放入盆中加上點鹽和油拌餡,但絕不能放蔥,因蔥和韭味道相克,同食會產生一種怪味。特別提醒您注意的是韭菜餡要等玉米糊放入餅鐺壓實后再調味,鹽放早了一放會出湯,拌餡放鹽時還要考慮到蝦皮的咸度,故要酌情放鹽調口。餡調后放在玉米餅上要壓實,否則容易掉餡散開,蓋上鍋蓋十幾分鐘就齊活了,如果喜歡脆的,多烙會兒,底面的皮會焦脆,那樣吃起來更香。
老年間糊餅不是盛在盤子里,而趁熱把糊餅起在蓋簾上,用刀切成一牙一牙的,就這么上桌。糊餅做好后最好是馬上吃,因為放置時間越長,韭菜的湯汁就會慢慢浸入到餅中,雖然也好吃,但是餅的口感吃起來就很軟,而不是酥脆的感覺了,怎么吃糊餅也有講究,把糊餅搛到盤里,用手托著盤子轉著圈吃,這樣吃即衛生又不油手還不燙也不掉餡,為這種特別的吃法北京還留下一句俏皮話:北京糊餅轉著圈吃,意思是挖苦諷刺那些吃完東家吃西家的專吃白食的人。
老北京糊餅最流行應該是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糧食,中國人大多吃不飽,在糧食短缺青黃不接的年代,毛澤東說了8個字:“忙時吃干,閑時喝稀”。在那時吃啥都憑票,一股北京人的糧食定量為五斤大米十斤白面十五斤棒子面,講究粗細搭配,干稀搭配。棒子面兒屬于粗糧而且口感也差,不太好吃。但善于烹調的北京人就能將粗糧創造性的作出美食,糊餅就是將粗糧細作最好的一種方法,說起烙糊餅最好的要數那時候的家庭婦女,這些人現在年齡最小的也在60歲以上了,您可千萬別小看了她們,雖然她們不善于烹炒煎炸,但做起糊餅來卻個個拿手而且出手不凡,就連當時大飯莊子的面案廚子也都自愧不如甘拜下風,因為這些大師傅所會的面點食譜里,根本就沒有糊餅這一項。
雞里蹦
簍蝦成就百年宮廷菜
現如今,市面上常見的河蝦以青蝦為主,長相體型雖然類似海白蝦,但滋味和質感卻和海白蝦頗有差別。特別是來自白洋淀水域的大青蝦。以皮薄、肉質細嫩鮮美著稱。白洋淀在歷史上也被譽為著名的三大名貴青蝦產地之一。
過去在白洋淀捕青蝦多用一種叫蝦簍的工具。那是一種用竹篾、鐵網經過24道復雜工序才能編好的蝦簍,在里面裝上大餅和羊骨頭等捕蝦誘餌,下到合適的水域里去。作為誘餌的生羊骨頭一定要在陽光下曬臭,才能發揮好效果。傍黑將蝦簍放到水里,青蝦聞味鉆進簍中,因為蝦受驚就后退著跑,出入口都有細線拉著,它會受阻而逃出不去,不用多久就能撈上許多青蝦。
幾十年前,北京環境還沒有受到什么污染,有水的地方就有魚蝦。每逢夏季傍晚,大人小孩紛紛拎著十幾個蝦簍去水邊捕蝦,不但能一飽口福還可消暑解悶。捕到的小草蝦剝不出蝦仁,人們就做小蝦炒韭菜、清炸小蝦、香蔥爆河蝦等菜。而個頭飽滿的大青蝦要是趕上飯館開市還可賣個好價錢。因為幾乎都用蝦簍捕捉,業內也將此蝦稱為簍蝦。
而這不起眼的簍蝦卻成就了傳統名菜——雞里蹦。此菜如今已傳承數百年,菜名風趣,食材講究,在過去并非家常菜式,百姓人家難得一見。而這道雞里蹦的由來要追溯到康熙五十五年,那年康熙爺二月二十五日停泊在保定府白洋淀郭里口行宮,大學士張廷玉、直隸巡撫趙宏燮等人侍駕。時近黃昏,該為康熙準備晚飯了,保定官府名廚宰殺家養雛雞,加以白洋淀新鮮大青蝦蝦仁,佐以保定府槐茂甜面醬,炒制一道菜獻上。康熙爺品過這雞肉之鮮香,蝦仁之脆嫩,醬味之香甜,便喚上廚師問是何菜。廚師情急之中想到做菜時的鮮蝦蹦躍之形,便隨口答道:“雞里蹦”。康熙爺一聽,龍顏大悅。夸獎道:“好一個雞里蹦!雞、蝦為水陸兩鮮集萃,此菜有情有景,菜名栩栩如生。”按理來說,這雞里蹦用的是白洋淀里的簍蝦,當地的雛雞,保定的廚師,本該此菜屬冀菜,卻歸了京菜的“家譜”。
老年間河北稱為直隸,在清朝直隸總督都是加銜總督,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直隸總督是從一品,比其他總督都高一品,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吏之一。一時間,冀菜也因此風靡全國。其菜系特色是用料廣,選料嚴,烹調技藝全面;注重火候和入味,突出質感和味感;注重吊湯,善用漿、糊、汁芡,擅長刀工和熘炒菜;成品色澤鮮艷漂亮。明油亮芡,口味咸鮮為主突出醬香、濃香、清香三個香型。其特點是選料廣泛,以山貨和白洋淀魚、蝦蟹為主。冀菜中包括三大流派:直隸官府為代表的冀中南菜,以承德為代表的塞外宮廷菜和以唐山為代表的冀東沿海菜。冀中南菜以保定為中心,包括石家莊、邯鄲等地方菜。是因直隸省會。但是直隸雖大,卻有京、津二地,光彩全讓他們占了,所以世人只知京菜、津菜而不知冀菜。雞里蹦雖然各地都在做,但京作與河北直隸做法有所不同,河北雞里蹦以醬香味為主兼具多味,既嘗雞肉之鮮香,又有蝦仁之脆嫩,更覺醬味唇齒留香,突出醬香、濃香、清香三個香型。京味雞里蹦則溫油滑炒原汁原味兩鮮集萃。但不管制法如何,即然叫雞里蹦,此菜原料只須二樣雞與蝦仁,如有加彩椒丁的配料均數外道,但看是否正宗、得過真傳,只需觀蝦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