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以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應用技術、人工智能與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傳統的教育形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1世紀教育應適應信息化社會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因此,教育的出路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信息化帶來了一些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的革新。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革新
一、什么是信息技術
(一)信息技術的概念
從技術的本質意義上,首先,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
人的信息器官主要包括:(1)感覺器官——獲取信息;(2)傳導神經系統——傳遞信息;(3)思維器官——加工和再生信息;(4)效應器官——施用信息。
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統
人類的這四類信息器官和它們的信息功能是有機地聯系在
一起的,這種有機的聯系使它們能夠執行一種整體性的高級功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所需要的智力功能。上圖顯示了四種信息器官相互聯系形成智力功能的情形。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們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過程,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個基本過程和基本回合。一般來說,要經過多個這樣的回合才能逐漸接近預期的目標。從以上給出的信息技術的基本定義,得到信息技術的比較具體的定義,即:(1)信息技術是指能夠完成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類技術。(2)信息技術是指感測、通信、計算機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術的整體。
顯然,這些定義是等效的。不過,第一個定義是最基本的,第二個、第三個定義則比較具體、直觀。
(二)信息技術的基本內容
信息技術的四項基本內容,就是“信息技術四基元”:
1.感測技術——感覺器官功能的延長
感測技術包括傳感技術和測量技術,也包括遙感、遙測技術等。它能使人們更好地從外部世界獲得各種有用的信息。
2.通信技術——傳導神經網絡功能的延長
它的作用是傳遞、交換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間上的限制,使人們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
3.計算機和智能技術——思維器官功能的延長
計算機技術(包括硬件和軟件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使人們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信息。
4.控制技術——效應器觀功能的延長
控制技術的作用是根據輸入的指令(決策信息)對外部事物的運動狀態實施干預,即信息施效。
二、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信息化內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即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應高度重視對教育系統以信息的觀點進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正從教師利用黑板、粉筆按教科書內容進行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向著現代網絡化多媒體教學轉變。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傳授知識的手段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從傳統的粉筆、黑板到投影儀、幻燈機進入課堂,然后到錄音機、語音實驗室在語言教學中應用,再到電影、錄像機和廣播電視教育,現在發展到網絡化的多媒體教學。
在傳統教學手段下,教師只是一味地“教”,學生只是一味地“學”,形成的是一種單方向的灌輸,根本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通道同時發揮作用,更不用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互了。面對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顯然,這種教學手段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了。
現代網絡化多媒體教學打破了教與學的時空界限,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借助一定的控制系統互通信息、搜集和傳遞數據。它提供了融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以及虛擬現實等技術于一體的認知環境。它可以多方位地刺激感覺通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同時減輕了在加工信息中的認知負擔,大大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它能在較短時間內傳授更大的信息量,而且還能增添新的特色,如實現教學雙向互動,學生網上提問、做作業,教師網上答疑、布置作業、改題、命題、考試等;學習時間、地點任意選擇,只要學生方便,可隨時上網學習;學習內容、進度任意選擇、難點可以反復學,已掌握的部分可以跳過;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特長、天賦、興趣、愛好,選擇學習方式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特點,突出自己的個性,培養獨立思考和創造思維的能力;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可以參與過程控制,猶如身臨其境。
可見,現代教學手段為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是傳統教育教學遠遠不能企及的。
(三)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過程的結構形式。信息技術的運用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角色、學生的地位、媒體的作用以及教學過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構建能夠適應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
1.教師和學生角色的新定位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認知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建造的。這一理論決定了教育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向傳統的教育教學提出挑戰。信息技術正在構建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以及虛擬化有機結合的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人們不僅需要使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更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審視和指導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和環節。
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系統知識的整體傳授,在各教學環節中,通常以教師為中心組織、監控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顯然,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知識的主動傳授者,學生處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動的接受者和輸入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教師主掌課堂,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習慣全盤接受老師的觀點,對陌生的知識點不再有好奇、探究的精神,更不敢向教師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記憶各種知識,或稱之為記憶某種“信息”。但是在信息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選性充分體現的今天,我們著重強調的不再是記憶本身,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師不再以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傳遞者的角色發揮作用,而是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開發者和合作伙伴。學生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由過去的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的接受者轉為知識的主掌、學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構建者。
2.教學媒體作用的變革
教學媒體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與手段。教學媒體由演示工具變革為認知工具。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利用教科書運用講授、板書及其他的教學媒體作為教學手段與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像海綿吸水般被動地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現代媒體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機界面,能為學習者提供符合人類聯想思維與聯想記憶特點的、按照超文本結構組織的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因而很易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并為學習者實現自我探索式、自我發現式學習創造有利條件。所以說在這種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媒體不僅用來幫助教師進行眾體教學(如呈現教學信息),而且用來幫助學生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信息技術下的媒體教學使學習成為一種大規模的各取所需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將成為十分個人化的事情。
以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和核心,已經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生產力,并將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置身于教育發展的中心地位,最終將會影響和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乃至思維方式,從而大大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傅德榮.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內容與意義[J].教育技術通訊網,2001(12).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