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是數學教育研究的一項根本任務。針對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有待提高的現象,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現狀及成因,提出達到有效教學應重視的幾個問題:關注差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研究教學方法,做好“新課引入”;課內作業與課外閱讀相結合;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加強教學反饋。
關鍵詞:有效教學;中職數學;課堂
一直以來,職業技術學校的數學課教學效果都不夠理想,嘗試過多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一定的提高,而整體狀態依然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期望還有很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
一、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客觀原因
家庭原因:以城區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為例,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中子女多(筆者了解到曾經有個52人的班級,只有兩人是獨生子女),家庭成員多,父母為生活重擔所累,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情況。
環境原因:學生的基礎差,這是對學習非常不利的一個因素,有的學生想學卻很吃力,覺得學習內容很難,有時候想問周圍同學,認真的學生寥寥無幾,索性自己也稀里糊涂的;還有些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時常受到不愛學習的同學的打擾,抵制力不強,慢慢也出現下滑的狀態。
專業原因:受傳統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中職學校的文化基礎課程以學科課程為主,課程的開發和教學模式也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主。文化基礎課與專業課并未有機結合起來,沒有起到先導的作用,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學的專業和數學沒有什么關系,這種心理讓他們不想投入學習數學。
種種原因使中職數學課難以高效學習,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怎樣在數學課上達到有效教學的問題。
二、中職數學課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
1.教學目標貼近學生實際水平
教學目標指引并制約著教學活動的組織以及要達到的效果,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若是教學目標設定得過高,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水平,便使教學活動成為單一的傳授活動,限制了學生的主動參與。中職學校數學課教學目標的設定要以學生的現實情況為依據,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基本的文化知識,
另一方面要為專業課程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再學習能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數學思想對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在中職學習階段,學生學習的不僅是數學知識,更應該是一種學會學習的能力,為將來走向社會做好準備。
三、為達到有效教學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1.關注差異,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以筆者一次學期中途接手的一個班級為例,在第一次課上,要求學生舉手發言,沒有人響應,接著點名,回答問題的幾個學生都很緊張,說不出什么。后來,學生告訴我他們不習慣發言,以前都不發言的,板書做題的時候誰會誰就去做。顯然,這樣的課堂容易造成教師的“一言堂”,甚至會加劇學生兩極分化。以后的課上我要求學生都要積極參與我的提問,根據學生自身情況回答相應的問題,一段時間后,雖然不能完全正確地回答問題和進行縝密的思考,但有思考問題的過程。事實表明,當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時,他們會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優等生和待進生都會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教師的公平、熱情、期待和信任也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2.研究教學方法,做好“新課引入”
有研究表明,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興奮中心是不斷變化的,課開始的前15分鐘和上課25~40分鐘后的15分鐘是學生腦力的最佳期,15~25分鐘是課堂疲勞的波谷期,這為教師處理新課和練習提供了科學依據。好的“新課引入”有利于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當堂的教學內容上來。一般情況下,課一開始,雖然師生有問好等程序,但仍有不少學生的心思還在課堂外,只有創設能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情境,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才會迅速轉移,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好的“新課引入”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當教師提供了精心設計、隱藏了規律的學習材料時,需要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并利用已有知識去探索、構想新概念,或者尋找新的公式、定理、思想、方法等,這個過程就是在引導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這樣的過程進行多次,日積月累,學生會養成喜歡探究的好習慣。比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利用趣味引入、懸念引入、聯系實際法、自主發現探究法等辦法。
3.課內作業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檢驗學生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方法。但作業的形式卻是多樣的,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途徑。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失為一個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學習任務的限制,所讀內容是以教材為主的,由于教材編寫的需要,它的文體特點多是說明文,其中對許多有關數學概念等的發展過程及知識點的細節沒有過多地展開,也沒有描述性的介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向學生推薦、補充和介紹一些課外科普讀物,比較好的書籍有《數學家的眼光》《怎樣解題》等,也可以到互聯網上查閱一些有關數學知識及數學發展的新動向、新成果的內容和文章。這樣教學組織不僅能增長學生的課外知識,開闊眼界,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課外閱讀不僅使學生學會閱讀,還要學會查閱資料、自己歸納總結的方法,所以數學閱讀應本著堅持以課本為主,而不囿于課本,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原則。學生只有具備了獨立閱讀能力,數學知識的大門才會真正為他敞開,不僅對當前學習大有好處,而且會使學生受益終身。
4.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數學知識內容比較特殊,概念教學抽象深奧,公式推導環環相扣,習題設置山重水復,這也要求教學方法需要靈活多變,不同的課型嘗試不同的教授方法。比如讓學生“說”數學。在介紹完數學概念后,總是有學生對概念依然不明朗,讓每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看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學生的共同分析下,分解疑惑,使概念逐漸清晰。還可以讓學生“做”數學。公式的推導過程不是憑空而來的,多數都運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對思維訓練有較大的挑戰,如果教師在這個環節大包大攬,則讓學生錯過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實踐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還是科學學習方法養成的一個必不可少的
過程。
5.加強教學反饋
首先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學生的作業可以反映出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上的表現可以反映出他們的學習
狀態,盡管在備課時,教師會預設好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踐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什么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從而使教學高質、高效地
進行。
其次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反思。自己對知識的準備和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補充?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對話與合作是否充分?教學過程是否適用所有學生?是否還有學生不適應?怎樣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如何鼓勵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問、主動答疑?課堂回答問題活躍不等于思維活躍,有的學生不思考就跟風回答問題的現象很常見。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啟發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從而保持課堂張力。
教學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教”也是為了“不教”。
“教”會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本身,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我們如能及時調整新的教學理念,關注教學的長期效益,關注學生的發展,就能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李雙.對有效教學的思考.教育與職業:中,2009(07):98-99.
[2]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和特征.教師發展研究,2007(1A):39-42.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