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中以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因其具有概括、抽象、專業的特點,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在課前準備中感覺比較棘手,在教學過程中知識點講不透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枯燥,難于理解,提不起興趣,這大大影響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效果。本文試從基本概念、原理與實際運用有機結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地表達,理論聯系實際,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角度出發,結合實際教學案例,闡述理論型新授課的一般教學方法。
一、理論型新授課的特點
理論型新授課的特點是理論性強,知識點非常抽象,學生因為看不見、摸不著,學習過程中感覺理解困難,提不起興趣,所以教學效果不佳。針對其特點,我們在研究課中采用“拋出實際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總結建構知識體系”的策略,倡導以學生探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理論型新授課的一般教學結構
1.教師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2)引導探究;(3)總結建構;(4)鞏固測試。
2.學生學習環節
(1)分析問題;(2)自主探究;(3)自主建構;(4)總結提升。
3.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師創設情境,學生分析問題
在理論型新授課準備階段,教師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從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出發,結合新授理論知識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的研究課中,創設“野外生存需攜帶哪些物品”的情境;在“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的研究課中,創設“網絡故障”的情境;在“網絡通信的工作原理”的研究課中,創設“給國外的朋友郵寄包裹”的情境。在情境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激情被點燃,求知欲望高漲。
第二階段:教師引導探究,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有了較高的學習興趣,教師引導他們自主分析問題,確定探究目標,制訂探究計劃,實施探究活動。在“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的研究課中,引導學生分析、解決“網絡故障”,學生探究排查硬件、軟件故障;在“網絡通信的工作原理”的研究課中,組織學生模擬郵寄包裹的整個過程,體驗不同角色各自發揮的作用。通過探究活動,教師可以將“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先有了感性的認識,為第三階段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三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建構知識體系
通過前一階段的探究,教師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原理進行形象化的表達,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教師引導他們分析內涵、交流再探究,建構知識體系,形成概念圖。在“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研究課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服務器的作用”,使學生對計算機訪問因特網的整個過程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通過自主歸納建構,使得原本難以理解的原理、概念更易掌握、吸收。
第四階段:鞏固測試,總結提升
教師引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后,應利用練習、測試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達到理論指導實際,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的研究課中,教師在鞏固階段預設了多個網絡故障,學生根據已經習得的知識分析故障原因,
很快就排除了故障。通過總結提升,有效提高了學生知識遷移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課,我們總結出了理論型新授課的一般教學結構,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理論較多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可以幫助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從容面對學生,快速勝任課堂教學,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精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