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本學期,我們學校開展對外交流課,我有幸作為數學組的成員參與了我校一位同事一次一次的試教,一次一次的反思,一次一次的更改,一次一次的收獲這樣的一個磨課過程。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喚醒各自潛能的時空,離開學生的主體活動,這個時空就會破碎。磨課的課堂就是一個供大家研究的大舞臺,讓大家研究如何喚醒師生的潛能,由初始的平淡無奇到后來的精彩紛呈,這是一個蝶變新生的過程。磨課教師從中體驗完美課堂歷練過程,在一次一次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同伴們也從中獲得新的發現和啟迪。從而在自己的課堂上成為學生的引領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案例呈現——痛苦的三次磨課
孟老師上的課題是復數的概念,是一次概念課,試上的第一個班級是2010級的一個高職班,基礎還是比較扎實,學生的基本功還是不錯。第二個班級也是2010級的一個中職班,相對而言,基礎要差點,第三個班級是2009級的一個中技班(之前未學過此課題),學生也比較活躍。這里重點說說三次得出復數概念的過程以及反復斟酌、修改、提升的過程。
第一次教學,孟老師利用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從數的擴充開始引入(時間比較長),順理成章地過渡到如何解方程x2+1=0,由我們以前的知識,在實數范圍內是沒有解的,從而要引入一種新的數來解決這個問題,由此我們就規定一個新的數——虛數,單位i,并且規定了它的一些運算,接著給出一些形如5-i,2i,-3+4i,■+5i,3等一些數,讓學生利用合情推理歸納出這些數的特征,把這些數就叫做復數,并且給出復數的實部和虛部,然后在復數中再去討論什么時候是虛數,什么時候是實數,從而給出分類。組內的教師對這部分進行討論,指出孟老師自己傳授的時間比較多,雖然流程也比較順暢,但是學生的主動性不夠。提出的建議是是否可以把概念從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自己來給出概念和分類。
第二次教學,孟老師先利用專業課中正弦交流電的產生,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大家沒有學習過的數。數的擴充雖然也利用了多媒體,但是比較簡潔,不再那么冗長,而且讓學生舉出一些學過的自然數、整數、有理數、無理數,尤其是在無理數中,特別提出e,π這類用字母表示的無理數,這樣在下面給出虛數單位i的時候不會非常唐突。然后提出問題:如何解方程x2+1=0,非常自然地給出虛數單位。接著給出一系列數5-i,2i,
-3+4i,■+5i,3,0(比第一次多了0),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分類,并說出分類的理由。學生第一眼就可以找出3和0,這是熟悉的實數,剩下的為另一類,教師此時適時地引導,另外一類是否可以細分,再由特殊到一般,把虛數、純虛數的形式歸納,這里都是多媒體做好的,一點點呈現。不過,此時問題出現了,學生的回答并沒有按照老師預期的順序出來,所以有點牽強。課后,大家一致討論,這一節課比前一節課有新的突破。如,引入內容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關,可以讓學生覺得數學是源于生活的,師生的關系非常融洽,尤其教師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當高,特別在討論歸納部分,學生的情緒高漲,說話的欲望比較強烈。我們認為,如果討論的過程不用多媒體做好,而是教師與學生一起互動,在黑板上把這個過程板演下來的話,效果會更好。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有一些疏忽,而且在每一次的語言操練上遞進性不夠,過渡語言還要加強。
第三次改進部分:孟老師正式開課那天,在對復數的分類這部分處理得更加好了,提前做了數的小卡片,讓學生自己貼上去,然后說出理由,更棒的是,教師根據現場學生的互動,按照學生的順序把復數進行了分類,使學生主動發揮,師生的互動操作恰到好處。課堂環節有條不紊,層層推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課堂氣氛活躍,重點和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三、案例反思
(一)教學設計的“磨”,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和學習主動性
教學設計是我們實踐的藍本,它的優良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學設計的優劣尤為重要。在本次磨課中,參演教師理念上以行為理論為指導,教學設計將教學傳遞的設計、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學習行為的設計整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全新的教學理論框架。在對概念的處理上反復推敲,幾經斟酌,深入到每一個細節,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處理教材等進行反復修改。在學生的學習能夠順利進行時,就給予肯定、贊賞,同時試著提供新的任務。如果學生的學習遇到困難,就提供適時有效的幫助,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新知,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學習主動性得以發揮。
(二)濃厚的磨課氛圍,提升了教師的勇氣和自信
磨課要求教師必須面對聽課教師的嚴厲的檢閱。這無形中給教師施加了壓力,為了不在同行面前丟臉,全體教研組全力以赴,不斷地修改教案,反復試教,一個課件做了再改,把每張圖片的背景,甚至連顏色、大小、字體、出現的順序改了又改,為的就是更完美地展示本節課。磨課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對教材有所創新。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拼命地查找資料,對教學過程重新整理并滲入自己的創新因素,使每一堂課都讓人眼前一亮。評課時大家各抒己見,思維在交流中碰撞,許多真知灼見在相互的交流中產生,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團隊精神的良好體現。這樣,每一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自信,促進了自身的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武進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