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對完成教學任務、履行教學職責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語文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語言是語文教師傳授知識、傳遞信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載體之一。語文教學語言藝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密切的關系。而語言課堂教學在運用語言時,到底有哪些藝術呢?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是一種簡單地灌輸,而應該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理中蘊情,通情達理。
在《鄉愁》這首詩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從音樂形象上感受漂泊異國他鄉的游子那種思鄉的苦澀、酸楚。然后引導學生回顧古往今來描寫表達鄉愁的詩作,接著我飽含深情地介紹了祖國大陸和臺灣分離的歷史背景和目前現狀。雖然許多學生沒有“鄉愁”的真實體驗,卻有了“鄉愁”的藝術感受。在此基礎上,我再配樂朗誦余光中的《鄉愁》詩,講解并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音樂形象與文學形象有機結合,多種感覺的體驗,達到了學生與作品感情的“心靈碰撞”,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言之有韻,抑揚頓挫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是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語文教師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其優勢興奮中心能隨著教學語言的聲波和聲調不斷得到調節、轉移和強化,提高教學效果。
上課并不是簡單的聽與被聽的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你講得興致高昂,語調“上”去了一直“下”不來,時間一長,學生只覺得滿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勞,懨懨欲睡,根本無心聽課。相反,教師如果能夠控制好自己的語調,使之抑揚頓挫,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舒緩,時而激越,這樣,就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課。
三、言之有體,絲絲入扣
語言豐富多彩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的重要表現之一。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文體、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學語言。如對低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形象、具體、親切、有趣味性;對高年級學生,語文教學語言應深刻、明朗、雋永、有哲理性。講抒情文,應多用深情的語言,要華麗,有激情。朗讀課文,高興、激昂的時候,聲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聲音就低一些。
四、輔之體驗,生動形象
人們彼此之間傳輸信息,交流感情,除了靠有聲的口頭語言和無聲的書面語言外,還可以借助人們的表情、體態、動作。這些體態語言,能很好地輔助有聲語言,增強表達效果,更好地突出重點。而且教學中應用語言的表現功能,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過渲染環境,
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使之進入課文所烘托的氛圍,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意境。
五、言之成趣,妙趣橫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講授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然而只有語文教師有較好的語言基本功和廣博的知識見聞,才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嚴而不死。因此,語文教師要廣覽博聞,和教材密切聯系的笑話、故事、游戲、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順口溜、民間諺語、俗語、當地方言、大眾口語、歇后語、古語詞、外來語、術語等均可引入課堂,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于理解,從而吸引學生認真聽講,使其感受到聽課是一種享受。
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巧妙的教學藝術,如:課堂上的機敏睿智和淵博學識,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除以上幾個方面外,還有許多教學語言藝術值得我們探討積累和掌握運用。
(作者單位 四川省富順縣第二高級職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