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材施教”是一種處理教學中的個體差異的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分層教學是“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雖然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要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關鍵詞:分層教學;弊端;全面了解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它是將學生按照智力測驗分數和學業成績分成A、B、C不同水平的班組,教師根據不同班組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
一、分層教學易產生的問題
1.學生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由于學生在認知能力、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在學習中體現一定的差異是合理的,而在分層教學中,教師采用同質分組的形式,一般都是按照學生的成績將學生分為好、中、差三組,此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不能處理好三組之間的關系,就可能造成學生之間差距的擴大,致使“好”學生越好,“差”學生越差。
2.學生的實際水平難估計,分層上易失誤
分層教學的本質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指定其相應的學習任務,使其最好的發展。所以在授課之前要對學生進行分層,但是由于有的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細致的評價,可能只是聽取了別人的一面之詞而在學生層次的估計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或者由于某同學個別科目比較突出而對其估計過高,某同學腦袋靈活、反應快而對其估計過高,對較差的同學要求過低而忽視了這些同學本身的勤能補拙的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3.分層時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智力、能力、動態發展和自身的選擇其他方面的因素
對于很多教師而言,成績好的就是好學生,成績差一點的就是差生,而忽視了他們的內在潛質,他們或者很聰明但是還沒有意識到學習,或者能力很強朝別的方向發展,而對其一棒子打死這樣就會延誤他們的發展,再比如有些同學自己很有上進心,很努力,而教師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卻把他們歸到比較低的層次,自尊心受到打擊,自信心下降,同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4.自信心降低,學生學習的成就感降低,阻礙學生的交流
高層次組的學生易產生優越感,容易嘲笑和鄙視低層次的學生,而低層次的學生壓力相對較大,容易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嚴重下降,往往會在學習過程中知難而退,而且組內交流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從而阻礙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學習,無法實現高層次帶動低層次學習,阻礙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5.學生學習主動性下降,多數學生學習只是為了考試,素質教育可能會推向應試教育,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
這樣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為了分數而學習,從而使高層次的失去學習的興趣,低層次的失去競爭的意識,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對分層教學的建議
1.教師在對學生分層之前,應該對學生進行全面、充分的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有的同學某些學科不突出,但這并不等于說他在其他科目的表現都很差;有的同學分數低,并不代表他笨、沒有潛力。只有通過對學生細致地了解觀察,才能合理對學生進行分層。
2.分層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各方面因素
不僅要看到學生目前的狀況,還要考慮到學生其他潛在的因素。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每個學生,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有上升潛能的同學,在分層時要適當對他們提出高要求,對已經取得進步的同學,要及時給他們重新定位,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如有的學生自尊心強且要面子,就不太宜于把這些學生的層次劃分得太低,教師要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衡量后分層。
3.教師應盡量避免讓學生感覺到明顯的分層
上課時,教師應該盡量避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相對于別人來說是低層次的,并且應避免將“好學生”“差學生”諸如此類的詞語掛在嘴上,以免影響學生的情緒。
參考文獻:
[1]于立新.論分層教學之利弊[D].首都師范大學,2005(7).
[2]王春輝.高中數學教學方法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1(9).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煉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