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輔助,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無疑是起關鍵作用的。外語學習存在多種個體差異,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外語學習效果。因此,外語教師必須重視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因素,從而提高教學與學習效率。
關鍵詞:外語教學;教師作用;因材施教
語言是人類生活的核心內容。是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完成職業目標的關鍵;是實現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的源泉。我們借助語言展現自我,通過語言交流思想及經驗,利用語言規劃未來,追憶過去。有些人可以運用不止一種語言來實現上述所提到的行為。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一份工作的降臨;一次進修的機遇;快速適應國外生活的能力或移民的機會;一種文明文化的延伸;甚至是對于政治觀點及宗教信仰一種新的詮釋。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會說兩種語言的人比僅會母語的人還多。外語學習及外語教授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來說,外語學習是在課堂環境下通過教師講授、操練及模擬情境進行的。因此外語教師重任在肩,其專業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外語教學是一項復雜的社會活動。外語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外語知識,培養學生的外語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各種積極的心理品質。雖然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教師的任務是引導、輔助,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無疑是起關鍵作用的。教師可以控制和調節學生外部學習環境和內部學習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知識輸入的質與量,因此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
一、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求學欲望
英語有句俗語“If you want to coat a fish,you have to catch it
first.”。就是說要想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語言學習的主人,首先就要把握住他們,使他們有強烈的求學欲望。
1.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依賴心理和重視教師的權威性等特點。通過介紹目標語的背景知識、文化特色等手段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并以學生的考試為導向性來調動并督促學生,逐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我們知道,教師的這種教學外的中心作用發揮得好壞關系到語言教學的全局。
2.提問在教學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以來這一直是語言學習研究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借助提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多提參考性的問題,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同等的回答機會,使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激發學生們的積極性。
3.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恰當地采用表揚、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學生使用語言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要正確對待,對于那些不影響交際的錯誤可以不予糾正,而由教師自己或讓其他學生說出正確的句子。
4.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教師除了課前認真準備外,還要具有良好的師德風尚和健康的教學態度。教師還應對學生投入真情,并與他們建立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合作關系。因為只有當學生感到自己被信任、被尊重時才會擁有巨大的學習欲望,課堂氛圍才會活躍,才有利于推進教學的正向發展。
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切實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據此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只有當教師清楚地了解學生需要什么,想要得到什么,對什么感興趣時,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從而真正地做到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而不是僅有教師的教或學生的學。外語教師在搞好班級集體教學的同時,必須重視個體差異的教學。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與學生學習活動關系較密切的個體差異主要表現在智力、認知方式和人格等方面。
1.研究表明,智力在同齡人口中基本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即智力很高和智力很低的人都是極少數,而智力中等的人占絕大多數。人們憑常識都知道有些孩子聰明,有些孩子不聰明。前者學習速度快,一教就會,有的甚至無師自通。后者學習速度慢,雖然能教會,但必須有適當的方法和充足的時間。學生的智力差異要求教師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和善待差異的基礎上,改進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他們作為開發學生智力這一主體的自覺性,盡可能讓學生逐漸發展自己的智力光譜。
2.依據心理活動的傾向性,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將人格粗略分為兩種:外傾型和內傾型,即我們俗稱的外向型性格和內向型性格。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培養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才叫‘因材施教’。”因此,針對不同的性格,教師應該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對性格外向型學生激發其語言表達能力、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對性格內向型學生采用鼓勵、誘導等方式,少批評傷害、多表揚認可,不斷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提高對未來外語學習的志向。這樣,他們學習會更加勤奮、主動。
3.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偏愛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個體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沉思型和沖動型的差異。
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能力與認知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外語學習。以上討論表明,外語教師在搞好班級集體教學的同時,必須重視體現個體差異的教學,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外語教學才能成功。個體差異的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與外語教師共同探討學生之間的多方面差異性,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造條件,促使個性差異的積極因素不斷發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因材施教,從而使外語教學達到少時高效的效果。
三、教師要發揮好組織者、指導者和監督者的作用
我國學生的消極、被動特點要求語言教師要組織好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分工明確的語言學習任務來督促學生運用目標語鍛煉自己,充分發揮主動性,敢于表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有效地控制學生的額外活動,切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放任學生的主動性和自由性。Winddowson(1990)曾告誡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自由性必須有一定的限制,過分的主動性會造成課堂教學的混亂。調動并控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中心作用的基本體現。健康、有序、有益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監督。
新的教學理論體現了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核心,但教師中心是學生中心的前提、基礎和保證。在教學的舞臺上,教師好比是導演,學生則是演員,如果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及完善的知識儲備等,就不能在外語教學的舞臺上正確指引學生們。
總之,知識是為能力服務的,知識要轉化為能力。只有教師將教學的語言知識變為學生的語言能力,才能讓學生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進行交際。
參考文獻:
[1]劉鳳閣,蘇莉娜.外語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與外語的教與學[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4).
[2]劉民.淺談公外英語教學中教與練的辯證法[J].河北大學學報,1994(1).
[3]王洪剛,楊忠.外語教學的教師主導作用[J].東北師大學報,2000(3).
[4]文萍,覃壯才.教育心理學(高中)[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朱萸,馬雙月.外語教與學關系問題的思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4.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