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諺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政治學習尤其如此,只要有心,政治知識無處不在。政治知識的這一特點,使得結合生活進行政治教學成為可能。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生活與課程的內在聯系日漸顯現出來。走進生活,推動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在政治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政治,把生活問題政治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運用政治經濟哲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的社會問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一、政治教學應回歸生活
以往的政治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政治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政治教學成為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政治教學中要滲透學生的生活,走政治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政治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政治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踐決定認識,書本知識都來自于生活,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教的知識;才能賦予教材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一)課前預習生活化
1.教師要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他們理解政治書本知識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在生活中尋找與課本中的知識有聯系的、學生熟悉的場景或事例,瞄準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最佳聯結點。以此來誘發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理解知識。比如在講“政治生活”模塊的“處理民族關系原則”這一框內容前,我大量搜集關于新疆、拉薩的相關視頻、材料和圖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
2.學生要體驗生活,理解知識
如果學生有相應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很自然地建構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前要有目的地搜集相關資料,體驗生活,積累經驗,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比如在講“政治生活”模塊的“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這一框內容的前兩天要給學生布置任務:進行觀察和走訪,搜集政府部門提供了哪些便利,最近做了哪些重要的事情。上課時,學生帶著課前搜集的資料,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活味濃、氣氛熱烈。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根據多年來政治學科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的“三環節教學模式”。
1.激活生活經驗,設疑導入
講授《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時,以“你的高中階段與初中階段有什么不同?”這一問題引發討論,挖掘的是學生經驗生活中的資源,使學生有切膚之感,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興趣是構成學習心理動力系統中的最活躍因素。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啟發思維是政治教學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進而提高學生素質關鍵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課中創設情境,能使學生認知的動力系統和智力系統處于興奮狀態,使學生的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全身心參與投入,在創設新環境中,能產生碰撞,開拓思路,這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發展生產,滿足消費》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大家知道我們國家最近幾年房地產業蓬勃發展,泰興市當然也不例外。縱觀二十年泰興市的發展,我們這個小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我設計了一些問題:
(1)從記事起到現在,你家居住的房屋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2)二十年前,我們為什么不能住在新能源等住宅小區里?
(3)從過去自建房屋到今天購買商品房,從錢貨兩清消費到貸款消費,為什么過去自建房屋,不購買商品房呢?為什么過去是錢貨兩清消費而不進行貸款消費呢?
(4)在最近二十多年里,我們泰興市居民的房子經歷了幾代變化:磚瓦房、小樓房、商品房、高檔住宅小區,這中間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5)隨著“富泰華庭”等高檔住宅區的建成,許多本市居民把購買高檔住宅定為自己家庭住房消費的目標。在90年代高檔住宅建成之前,人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目標呢?
通過思考,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以下結論: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所以生產決定消費。
同樣,在講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時,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這么多房子建起來后,房地產開發商會發愁嗎?
(2)為什么近年來泰興市開發的住房都是居民小區(包括正在建設中的家福國際城、吉潤花苑等),而不是90年代的那種普通商品房?
(3)如果你家購買了一套住宅,從拿到鑰匙到居住進去,還要做哪些準備?
在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情境主要通過設疑。設疑能使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矛盾,激發思維的欲望,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喜悅中較好地掌握新知,還能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3.總結升華知識,服務生活
總結能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思維方法科學化,使情感體驗逐步升華為價值觀、人生觀。教師要指導學生及時總結學習過的知識、使用的思維方法以及涉及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學習新知識后,教師要為各層次的學生設計鞏固練習題,同時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
發展情感體驗,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共同發展。例如在學習了“經濟生活”模塊的“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框以后,與學生共同總結了課堂的內容以后,讓學生去分析泰興銀杏的實際問題:為什么以前價格很高的銀杏,這幾年價格很低?如何才能使我市的銀杏種植業盡快地走出困境?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明白了價值規律存在于我們的身邊。生活化教學要把抽象的學科知識還原于生活,使知識在實踐中得以驗證和完善。學生通過學用結合還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享受學以致用的快樂。
(三)課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進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發展,教師必須不失時機地通過布置課外實踐作業,讓學生課后搜集資料,運用所學知識驗證課堂設想,反思課堂體驗,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了“政治生活”模塊“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這一框內容以后,讓學生以鞏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為主題,擬定一個研究性學習課
題,分工負責,展開調查,進行專題研究活動。從而剖析其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措施。這樣就使學科教學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社會生活這個大課堂中一展風采,并且鞏固了所學知識,享受了學以致用的快樂。
總之,實施政治“生活化”教學,就是在教學中把學生課堂學習的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的直接經驗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
[2]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南師大出版社,2006.
[3]蔣國民,鄭友民.構建生活化課堂,彰顯新課程理念.中學思想政治教學參考,2009(10).
[4]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5]張志紅.從生活中引入活水,在情景中體驗感悟.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8(4).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