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新課程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兼顧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農村中學,生活與教學環(huán)境都與城市中學有較大的差距,如何縮小差距,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在美術課教學中要做好學生及家長的觀念轉變工作,做好特長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以“美”為先導,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技”為手段,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農村;美術教育
高中新課程體系對高中美術課程的定位是既要體現(xiàn)基礎教育的特征,又要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和專業(yè)院校的美術課程相區(qū)別。它是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它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運用藝術語言的能力,同時還擔負著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開拓視野、激發(fā)情感、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的任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是它應擔負的重任。在農村中學,生活與教學環(huán)境都與城市中學有較大的差距,如何縮小差距,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質量,發(fā)揮農村優(yōu)勢,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學能順利實施,在美術課教學中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
一、做好學生及家長的觀念轉變工作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觀念引導著正確的行為,反之亦然。在農村學校,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學生到家長普遍重視語數外學科,輕視音體美學科,重成績,輕素質,重知識,輕能力,他們認為音樂、美術、體育只不過就是唱一唱、畫一畫、玩一玩而已,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沒有聯(lián)系,對他們自身也沒有多大意義,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重視,家長對教學中的一些要求也不支
持,造成教學效率不高,新課標的實施困難重重。因此只有轉變學生和家長的思想觀念,才能使美術教學走上一個新臺階。如在美術教學中,遵循建筑家阿爾柏提出的“美出于實用”的觀點,把實用、經濟、美觀相互結合的原則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來,引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制成一些學習用品,運用當地的麥稈編織手工藝品,讓學生樹立美來自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美,美的生活需要人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觀念,也讓家長從中了解到美術和生活息息相關,它關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文藝娛樂等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接受教師傳授的人類社會長期積累的美術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并將知識和發(fā)展技能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這一過程不單是一個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個性發(fā)展的過程,通過練習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美術的能力也由此而得以發(fā)展。
二、做好特長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
首先,挖掘有突出特長學生的潛能,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思維特征和情感興趣的差異,開展各種各樣的才藝展示活動,使一些有特長的學生脫穎而出、光彩照人。其次,以點帶面,把有特長的學生作為骨干力量,因材施教,使其充分發(fā)展,進一步提高美術表現(xiàn)、鑒賞、創(chuàng)作和審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全體學生對于美術學科的興趣愛好,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三、以“美”為先導,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們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美育以情動人,德育以理服人,美育是德育的先導,德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內容。馬克思說過,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追求的結晶。郭沫若則認為,美育是德育的起點,人類社會根本改造的步驟應當是對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所以,在學校教育中,美術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學科,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榜樣作用和引導作用給德育以很大的促進,美好的藝術形象能鼓舞人們奮發(fā)向上,自覺接受它的教育和引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修養(yǎng)。
四、以“技”為手段,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為了盡快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美術教學必須加強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以“技”為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并提供有關的藝術品、圖片供學生參考欣賞,還可以利用電教設備進行教學。其次,在課外活動中成立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活動,鞏固課堂中獲得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提高技術技能的熟練程度,發(fā)揮學生的特長,以社會實踐填補課堂中的不足。
總之,在農村中學的美術教育教學中,廣大美術教師應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不斷優(yōu)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新課改在農村中學能順利實施。
(作者單位 甘肅省古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