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理工科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質缺失的現象,并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在大學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應探索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物理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結合。
關鍵詞:大學物理教學;人文教育;滲透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精神。隨著與人文學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物理學得以快速發展。在大學的物理教學中,多角度地滲透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互整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洗禮和倫理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使
他們成長為社會需要的全面型綜合發展的棟梁之才。
一、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哲學教育
大學物理課內容豐富,結構體系完整,它以物質世界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究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發展規律,充滿了豐富多彩的人文底蘊。通過它能清楚地認識到各種運動形態的相互關系,體現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統一性。被恩格斯稱為偉大的運動基本規律,即能量守恒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發
現,也是唯物辯證法的自然科學基礎,體現了世界的物質性和物質世界的統一性。
愛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學家,他曾坦言:“只憑專業知識來教育人是不夠的。專業教育只能使其成為有用的機器,而無法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就教育核心來說,專業技術教育所關注的是如何做事,而人文素質教育所關心的是如何做人。對于大學物理教學來說,其教學宗旨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道德修養,從而實現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協調發
展。在實際的物理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其所蘊涵的哲學思想,提高和更新學生的哲學理念,使其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物質世界。
二、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核心,是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體現形
式。在高等教學過程中,創新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達到為國家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的目標。我國最高領導人胡錦濤主席曾經說過:“不斷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不僅是我國更加繁榮昌盛的推動力,更關乎著我國的未來。”只具有豐厚知識儲備的人才不一定能稱之為創新型人才,他還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并且具有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科學嚴謹等精神以及強烈的探索求知欲。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要比解決問題更有意義,因為解決問題需要的是技巧,而發現問題需要的是智慧和意識。”而智慧和意識就是我們所說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創新是民族發展的核心,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源動力。創新的關鍵所在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而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需要教育的支持。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將物理知識同創新教育相結合,采用這一教學模式不但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還能將科學探索者的求知、探索、進取、創新的精神傳播給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三、大學物理教學中的人格教育
每一位教師都有著崇高的教書育人理想,大學物理教師不但要負責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承擔起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責任和義務。
1.向學生講述著名物理學家為了探索知識而奮不顧身的感人故事。比如,意大利著名科學家布魯諾為了堅持“日心說”而被活活燒死在刑場上。通過這些故事能夠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
2.向學生講述我國物理學家的眾多科研成果以及為我國科技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比如,我國著名的“兩彈元勛”鄧稼先,為了發展我國的核事業,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和條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祖國,為我國的原子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通過讓學生了解這些科學家的無私和偉大,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自
豪感。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人才競爭時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人的全面性發展,即除了智力發展外,還有思想道德、意志品質、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發展。將人文教育融入大學物理教學中,以人為本,注意挖掘物理學的人文蘊涵,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完美整合。提升學生的品格情操,使他們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型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呂致遠.科學與人文:物理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0).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北大學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