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一種從事精神勞動的職業,在這一復雜的勞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就是語言,尤其是口語。荀子說:“誦說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意思是在吟誦經典解說文意時,能做到不凌亂不違逆的,才具備當老師的條件;能洞察精微的道理并且能表述出來,就具備當老師的資格。
關鍵詞:教師;職業;口語;特點
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語言藝術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讓人十分關注又覺得頗費思量。教師向學生講授知識時,依靠的不僅是淵博的知識,還要看教師如何真正地把知識內化為學生內部素質的一部分。因此口語表達對教師職業提出了特殊要求,決定了這一職業的口語具有不同于一般口語的顯著特點。
一、教師口語的規范性
教師口語應具有準確性、層次性,并且單位時間內信息含量高。我們知道,語言有兩種基本形態:口語與書面語。在教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把口語語體與書面語體結合起來,即把兩種語體特點結合起來。因為書面語體具有規范性,教師口語中若能兼顧書面語體的這一特點,有助于學生準確地把握道理,接收知識,并能簡潔明確地深化認識,掌握知識,同時也可提高教師在單位時間內的信息輸出量。
二、教師口語的教育性
教師的工作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工作。教師要完成思想教育任務,就必須通過語言手段去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講究教育口語的主導作用和語言藝術,用或淺顯易懂或深刻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教育口語具有鼓舞和激勵人心的力量。因此,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在講解科學文化知識和培養技能的同時,注意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熏陶學生,教給學生做人的真諦。教師口語的教育性應該注意隨機滲透,啟發誘導,使學生在教師的言語中,能夠汲取到健康成長所需要的營養。
三、教師口語的審美性
教師的語言,無論是教學口語還是教育口語都應該具備審美性。這樣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最終達到教學、教育的目的。現代教育對教師口語的要求不僅要用標準或比較標準的普遍話表達教育、教學內容,還要求教師在適應教育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認識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運用語言的藝術使口語表達富有審美特征,生動地再現教材的思想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創造思維,以取得教學的最佳效果。
四、教師口語的可受性
教師口語必須具備可接受性這一特點,因為學生領悟與接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從語音到詞匯都要做相應的變化,充分發揮誘導作用,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還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因而,教師的言語表達應當充滿情感的色彩。只有這樣,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他們對知識的不斷探求。不善于用語言表達情感的人永遠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教師。
五、教師口語的應變性
教師口語應具備靈活性、敏捷性。一般來講,教師的教學、教育口語是預設性的,而且這種預設語常常是教師口語的主體。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它們的出現是隨機的,因而要求教師需掌握一定的應變語技巧。要把預設語言與應變語言結合起來。在充分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從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的要求出發,教師應努力在教學口語、教育口語上下工夫。我們深信,高度的教師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口語所應有的規范性、知識性、教育性、審判性、準確性等特點正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加強自身語言修養,總結經驗得到的最好體現。教師教學是一個多邊交流的互動過程,教師要隨機應變、巧妙應付,保障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當意外情況發生時首先要鎮定自若,頭腦冷靜,然后快速思考如何擺脫窘境。教師用語要態度坦誠,話語平和,具有師者風范。
總之,教師的口語像一把尺子,反映和規范著一種文化的深層結構;教師口語是一條紐帶,連接著歷史與現在。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發展、吸收、豐富,都要通過語言去實現。對教師口語藝術性的探究,不只是為了我國教育的現在,更是為了民族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郭起明,趙林森.教師語言藝術.語文出版社,2005.
[2]陳安國.表達與訓練·新編教師口語.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
[3]羅明東.教師口語技能訓練教程.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3).
(作者單位 江蘇教育學院南通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