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學習也是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主要途徑。要實現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最大限度地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應該首先從課堂教學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課堂效率就成為高中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效益的教學活動。高中數學教師應充分把握數學的學科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提高課堂效率。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課堂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愛上數學
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使人對某種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興趣是學生學好知識的催化劑,不斷刺激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是學生發展智能的基礎。瑞士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當一個人對某一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探索。學生如果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必將成為學習的內在動力,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教師要把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心靈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巧設疑問、創設情境等各種有效途徑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讓他們死心塌地地愛上數學。
二、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數學史教育,樹立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傳統數學是中國文化寶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數學之林中最古老挺拔的一枝,它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以自己的方式積累了豐富的知識,有許多諸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中國剩余定理、“割圓術”等杰出的成就和劉徽、祖沖之、楊輝、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等一批優秀的數學家。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數學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一些令人驕傲的成績。比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及高維數值積分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景潤在證明“歌德巴赫猜想”方面所作的貢獻被國際數學界所矚目。王選不僅在數論方面有成就,同時他也是激光照排的發明者,對現代印刷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數學教學中通過介紹中國數學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愛國主義情感,通過學習數學家的事跡和貢獻,讓學生從數學家身上得到啟迪,使他們嚴格要求自己要奮發圖強,
努力學習,為將來擔負起振興中華的重任打下基礎,從而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三、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應試能力與素質提升的雙贏
1.人們有一種思維定勢,就是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對立面,要倡導素質教育就必須排斥應試教育。但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就不難發現:教育的長期目標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時兼顧兩者,把它們統一在一個教育體制中。
2.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制度,其結果都必須進行評價,否則就無法知其優劣,社會也不能對它的產品進行選用。素質教育是目前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它確實包含了許多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但有一個到目前為止還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難以評估,難以操作。應試教育雖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卻是現階段無法超越的一種無奈選擇。應試教育之所以長盛不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無論是從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科舉制度,還是從國外發達國家選拔人才的機制來看,考試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確定資格的形式,是無法用其他方法取代的。
3.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充分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是一項百年大計,應該看到,從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有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
針對以上客觀現實,我們有必要把素質教育的前瞻性、先進性、整體性與應試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機結合起來,使兩者成為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自身特點和各知識點的具體特性,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獲得應試能力與素質提升的雙贏。
四、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優化教學過程
在計算機輔助數學的教學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利用多媒體、
幻燈、投影、錄像、錄音、動畫等各具特色的技術創設不同的教學環境之外,幾何畫板也是探索數學奧妙強有力的工具。它在平面幾何、平面解析幾何、射影幾何等課程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它克服了傳統教學難以化靜為動,在展示具有運動、變化、發展等特征的過程教學時令人難以信服的弊端。通過計算機化靜為動,進而變抽象為具體,變演繹為實驗,變呈現為發現,變傳授為感悟。把教學過程落到實處,引向深遠,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甘肅省涇川縣荔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