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唱“獨角戲”的時代已一去不復還,新課標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管理者、課程的執行者轉變成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參與者、引領者。對于高中語文,歷來沒能像數學、英語一樣受到學生的重視與青睞,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語文課應怎么上,語文要怎樣教,如何引領學生喜歡語文,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向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
挑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課堂;設計活動;解放學生
全國特級教師李海林先生在主題為“語文新課標到底要我們做什么?”的專題報告會上指出: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語文教學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1)實施好“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建設“依文本設計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形態。(3)調動學生的經驗,參與對文本的解讀,構建“第二文本”,形成新的閱讀經驗。大師果然是大師,幽默睿智,深入淺出,鮮活的教學實例讓我受益匪淺,給我們的語文課堂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他提出的語文教學要建設“依文本設計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形態,讓我感受深刻,如果能把學生感覺相對枯燥的語文課“因地制宜”地設計出一些活動,激發起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豈不妙哉。
正好學到白居易的《杜陵叟》時,我靈光一閃,覺得李大師的妙招正好能來個牛刀小試。于是在學生朗讀完這首詩后,我就提問:“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人物?”找人簡單,大家很快就找出了四個人物:杜陵叟、長吏、皇帝、里胥。將這四大人物板書在黑板上,再問:“他們是怎樣的人?各有怎樣的性格特征?”此問一出,全班同學馬上鴉雀無聲了,這問題可不好答,書上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僅要較好地理解詩歌,還得自己去分析歸納。于是我對大家說:“不必緊張,對于這個問題,老師不要你們回答,我讓大家來過一把戲癮,如何?如果你是導演或演員,如何來導、演這部由白居易擔任編劇的《杜陵叟》?”
剛好有四個大組,我把四個角色分給各組,每組就成為了導演小組,組員一起商討分析:各個人物角色的性格怎樣?各角色的性格如何表現?布置怎樣的場景?為各角色設計怎樣的臺詞、動作、神態?推薦誰擔任相應角色?大家覺得有新意,小導演們都積極探討起來,十分鐘過后,大家推薦出四個演員,一個總導演,到教室外進行了3分鐘的排練。然后以教室為舞臺,進行現場表演。學生的現場表演帶來了聲聲歡笑,也博得了陣陣掌聲。學生演完后,來個趁熱打鐵,請學生談劇中各個角色所表現出的性格特點,再讓學生思考:你覺得皇帝是否是個好皇帝。有不少同學起來發言,因為形象生動的表演已經把皇帝和官吏的嘴臉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英雄所見略同”,大家一致認為:皇帝是假仁慈、真剝削,這只是封建統治者剝削農民一起演的一出“雙簧戲”。
然后再讓“導演們”點評:“剛才四位學生的表演怎樣?是否到位?”學生各抒己見,多是溢美之詞,少有批評之語,好不熱鬧。教師作最后點評:“張志誠表演的皇帝頗有龍相,但不夠龍威;古讓清演的杜陵叟動作、神態傳神,但說臺詞時不夠悲情和憤怒;張琪演的長吏動作很兇,但說話語氣卻好似在央求杜陵叟交租,看來當壞官還是會心虛啊;(里胥)邱潔瑜手捧‘圣旨’倒是像模像樣,‘奉天承諭,皇帝詔曰……’,關鍵時刻卻忘了臺詞。但是瑕不掩瑜,老師覺得你們演得非常成功。讓鼓勵和欽佩的掌聲來得更猛烈些吧!”
學生熱情投入、專注執著足以證明這堂課是成功的。對于《杜陵叟》這首文言性較強的詩歌,通常是教師先進行全詩翻譯,再分析人物形象和詩歌主旨,教師講得累,學生聽得乏。而把《杜陵叟》看成一個劇本,解放課堂,將課堂設計成學生導演和表演的舞臺,既解放了教師,更解放了學生。因為有了學生創意但不離“劇本”的表演,課堂上增添了歡笑與掌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在導和演的活動中,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舞臺上,學生不僅獲得了歡樂與自
信,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詩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對詩歌主旨的把握。
由此看來,語文課堂不能再是教師口若懸河的“一言堂”,語文課堂要解放,不僅要解放教師,更重要的是解放學生。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學生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學生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的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高瞻遠矚,發人深省。語文要獲得學生的重視和青睞,并不能只是語文教師苦口婆心地不斷強調高考時的150分,更重要的是解放語文課堂,努力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化被動為主動,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激情中學語文,快樂中學語文。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布吉高級中學高三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