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要求。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師盡快走進新課程。
關鍵詞:預設教案;動態生成;知識整合
新課程標準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與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新教材又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化學教學的三維課程目標。
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要加強對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的探討,形成全新的教學設計的能力素質,對全面落實新課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或使新課改的實施發生偏差,對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意義極其重大。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發展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一、教案的充分預設
預設一個高質量的教案,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也是教學機智的展現,成功的教案預設可以更好地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益。
如,氯氣性質的教學,如果預設的教學過程為:由新聞報道氯氣泄漏事件引出課題,學生從畫面上看到帶著防毒面具的工作人員,
會自然聯想到氯氣是一種有毒氣體;從工作人員向空氣中噴灑液
體,槽罐浸泡在液體中,很容易想到這是在處理有毒物質,那么這種向空中噴灑的液體是什么?槽罐又浸泡在什么液體中?這時,學生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究竟是何物質?學生第一反應可能是水,真的是水嗎?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在實驗中,學生發現氯氣不能被水很好地吸收,很快明確液體不是水,這時氯水的性質研究成為自然,結合氯水呈酸性,請學生選擇合適的試劑吸收氯氣,并利用實驗驗證,問題即可迎刃而解。當然,課的最后還可請學生談談今后遇到該情況時的應急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鞏固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這樣,在和諧輕松的氛圍中,通過師生的交流和實踐,學生深切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等方式,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不斷被強化,學生在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創造出了“新知識”,從而順利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在以上的預設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了一個“導”字,落腳于學生的“學”字,千方百計調動學生潛在的探求心理和積極因素,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欲望,把自學的方法及能力交給學生。
二、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所謂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有價值、有創見的問題與想法等細節為契機,及時調整或改變預設的計劃,依據學生學習問題展開教學,從而獲得成功。
重視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時代的呼喚,是新課程在教學過程
中倡導的新理念,它要求我們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教學不再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通過對話、互動,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活動,它鼓勵師生在教學過程
中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擁有不完全在“預料之中”的探險過程。
三、知識的整合
整合是以學科間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為目的的,不是課程間的簡單拼湊,其過程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研究性學習與化學課堂整合的內容應該遵循以下幾個策略:
1.基礎性
基礎性指要精心選擇基礎知識、基本規律作為教學整合的主
要內容。教學中只有突出了教學內容的基礎性,才能引申出眾多的遷移性知識,才能真正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的落實,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2.發展性
“發展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為關注的問題。人的發展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教師要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前提,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即通過知識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發學生的潛能。
3.開放性
開放性問題一般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和要求:一是問題開放不封閉。二是解決問題的多樣性,表現為思維的發散性、創新性。三是答案的多樣性,不唯一性。開放性的問題有助于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新型的師生關系。
4.綜合性
反映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
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從科學、技術互相聯系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
學觀。
化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
的興趣,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
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
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推動新課標的實施,教師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郭君瑞.化學教學中思維熱點的組織與設計.化學教學,2001(10).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