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中強調“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由此可見,課程教學是基于學生學習認知和探索發展規律基礎上而形成的多元化思維和課程知識積累。上述理念體現了學生是課程教學主體,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學習能力
是課程的目標價值追求;優化課程教學方法和過程,注重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課程學習技能內化生成是提高學生學習
運用能力的關鍵;注重學生課程發展創新能力培養是滿足其課程
素養發展的必要需求。
一、尊重學生學習需要,激活學習主觀能動性
課程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多元學習發展需要,讓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生在課程教學目標的引導下,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深入了解課程知識所呈現的規律。歷史課程教學就是要
求學生能夠通過探尋歷史現象來揭示人類發展過程中普遍性的
規律。
運用這些規律來探究問題,解決現實發展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運用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了解學生的歷史學習基礎和認知規律,從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與學生學習認知需要探尋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真正唱主角。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為學生設計層次性目標,讓學生能夠在各自的最近區域內得到發展。同時,應為學生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氛圍,推動學生的學習探究,讓其成為學習發展的需要。
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夠讓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體現,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激情。
二、運用合作探究模式,增強學習過程互動性
現行歷史課程教材注重了學生多元化學習思維方法和運用能力培養。特別是要求學生能夠在運用任務型學習策略模式基礎上,倡導合作探究,以此來增強學習體驗。通過彼此互動交流,更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提高課程知識運用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首先應該在了解學生學習思維方法基礎上,允許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參與探究過程,幫助其熟悉學習內容。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在大膽質疑的基礎上,運用同桌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參與學習過程,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對于合作探究的方式,則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語言表達交流、情境對話、思考爭辯等形式來進行學習。
通過這樣的合作探究,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思維變得更為豐富,學習過程更為生動,課程學習氛圍更為輕松。
三、關注發展創新運用,提升學習有效層次性
歷史課程學習不只是為了了解歷史現象,更應該知道該現象發生的必然原因。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學習反思來重新審視課程學習,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發展創新精神,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自己的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素養,滿足學生的學習發展創新需要。這樣的發展創新,本身也是課程教學必然的發展需要。
針對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中允許學生能夠以綜合思考
表達形式概括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的收獲,特別是取得的一些值得
學習的經驗。建議學生能夠轉化學習角色,鼓勵學生能夠以換位思考的方式思考:假如我就是教師,我該怎樣教學生學習該段知識,幫助他們增強認知體驗。同時,要求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等途徑就學習中的歷史現象予以實踐探索,并能夠撰寫實踐小論文。學生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習運用,不僅能夠增強學習自信,還能夠讓學習發展創新成為其追求的必然需要。
總而言之,關注學生的課程學習需要,從學生的認知學習規律探究合理教學方式,能夠在增強其學習體驗基礎上,更利于優化教學思維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教學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價值是課程教學的需要;培養學生多元學習探究方法是教學目標要求;在培養學生歷史課程學習能力基礎上的發展創新則是課程的重要推動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嘉澤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