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實施,傳統(tǒng)的體育課已不能適應現(xiàn)在的教育形勢,學生需要更好玩、更新穎的體育教育內容,竹鈴球——土家族人鐘愛的一種球類運動,在體育課堂上受到了廣大學生的喜愛。
關鍵詞:新課改;竹鈴球;體育教學;少數(shù)民族
哨音一響,竹球滾滾,鈴聲鏗鏘,人聲鼎沸,一派生機,震撼了土家山寨,抒發(fā)了土家人的壯志豪情。作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一所名校,我們已經(jīng)把竹鈴球作為體育教育教學的重要項目,靈活地運用到
了課堂中。
一、竹鈴球簡介
竹鈴球——竹子編制而成,直徑20厘米,重400克,內裝鈴鐺或金屬片。只要有兩個籃、筐或者背篼,一個竹鈴球,在隨便一塊平地上都能進行分隊比賽??梢阅信c男斗,男與女斗,女與女斗,男女混合組隊,形式非常靈活。
二、竹鈴球的特點
1.廉價。竹鈴球是用竹子編制而成,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竹子到處都是,學生自己都可動手編制。
2.對場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塊平地就行。
3.規(guī)則靈活,可以是男與男斗,男與女斗,女與女斗,男女混合組隊;可雙方人數(shù)不等;可根據(jù)技術水平靈活調整規(guī)則。
4.趣味性很強。在比賽過程中,通過傳、接、拋、投等一系列配合,球里和背篼上的鈴鐺發(fā)出叮叮當當?shù)穆曇?,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三、新課程改革下的竹鈴球
新課程改革下要想讓課堂重新“活”起來,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
1.變換師生角色。在竹鈴球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把“笑”和“汗”作為自己上課的宗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歡笑中達到鍛煉的目的!
2.“教”與“學”的轉換。在教學中“學法”比“教法”更重要;學生“會學”比教師“會教”更重要。在竹鈴球的實際教學中,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規(guī)則的運用、練習的方法和裁判的判罰,然后統(tǒng)一規(guī)則和裁判尺度,讓學生自己當裁判,自己組織比賽!
3.“教”與“玩”相互結合。寓教于“玩”、循序漸進、活而不亂。在竹鈴球教學中,運用“教”與“玩”相結合,把“玩”作為教的輔導手段,以“玩”助學,以“玩”促練,也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要體現(xiàn)教的意圖,實現(xiàn)教的目的。
四、竹鈴球教學的局限性與改進
1.竹鈴球的制作比較粗糙,表面的竹條有時會冒出來,容易刮傷手指。
改進:先用細線把竹條的超頭部位扎緊,扎牢;再用砂布把球的表面打磨一下,磨掉分叉的竹條;然后在竹鈴球的表面圖一層透明油漆,這樣就不會劃傷手指了。
2.器材損壞比較快。
改進:首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樹立愛護器材的好習慣;其次,把球的直徑改小,改成了10厘米以后,球的損壞就小多了;第三,禁止學生用腳踢球,用力向地下甩球。
3.比賽的肢體接觸比較大,有的學生故意去沖撞對手,容易造成傷害和激化學生之間的矛盾。
改進:樹立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團結協(xié)作意識,學會尊重裁判,尊重對手;修改規(guī)則,盡量減少學生的肢體接觸時間,一有爭論,馬上鳴哨,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作者單位 重慶市酉陽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