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學生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生成精彩教學課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感知地理事物,幫助學生形成地理表象,通過比較分析、概括總結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發展變化的規律,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解決地理問題,使地理教學效益發揮最大化。
關鍵詞:初中地理;優化過程;電化教學;拓展空間;提高效率
教師要圍繞素質教育教學的需求,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幫助學生養成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審美情趣。讓學生關心基本國情,關注環境發展,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一、發揮主導作用,凸顯主體地位,創設親師信道的教學情境
地理學科主要突出了人口發展、資源分布、環境保護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內容。所學的內容不僅讓學生了解世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而且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今后的發展都有益。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綜合素質作為自己的追求,在精彩生動的地理教學中,用地理學科中蘊涵的豐富知識,提高學生觀察測繪的技能、實驗操作的技能以及讀圖識圖的技能,幫助學生構建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不懈的動力。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教會方法比教會知識更重要,因此,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教材,讓學生邊聽、邊學、邊思,將獲取的信息通過思考內化為新知,有效利用聯想法、對比法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對知識、能力的整合能力,學會活學活用,逐步把外界海量信息轉變成自己理解、應用的知識,幫助學生利用學科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鼓勵學生超越自我,全面發展。
二、引入電教媒介,優化教學過程,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
地理學科是學生獲取新知的主要來源,地理學科內容詳實、圖文并茂、版式新穎,引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對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養成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深入思考的習慣,為社會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因材施教、因需而導,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世界的氣溫和降水”的知識點時,教師要不吝時間,精心講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對認識不全、理解不深的知識點加強理解。隨著科技的發展,教改的深入,多媒體技術在地理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給教學活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多媒體集“音、圖、視、畫”于一體,一方面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催生學生學習情感,另一方面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地理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寓教于樂。如,在講解“板塊構造學說”內容時,為便于學生了解并掌握板塊的分布和運動、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山脈的形成等問題,我在課前從網絡上搜集這方面的一些資料,精心制作成課件,引導學生查看地殼運動的相關資料,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拓寬教學空間,提升思維層次,創設聯系現實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整合教學資源,拓寬教學渠道、拓展教學空間,在聯系實踐、銜接生活中放大地理教學效用,提升學生思維層次,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探究學習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口、資源、環境觀念,學會地理思維,擴展學生視野。教師要用地理學科中蘊涵的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結構、表現特征,及其展現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蘊、生活方式、發展過程、價值觀念,引導學生從全球范圍的角度去認識地理、把握世界,指導學生對本地的地理資源進行調研、分析、思考,對保護自然環境、發展資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學會尊重與理解、競爭和合作、利用和保護,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和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教師要創新教學策略、改進和優化教學過程,用地理學科中涉及的大量的環境美、自然美、社會美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能力,不斷提高教學成效和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 江蘇省邳州市八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