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學習中,學生通常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水平:再造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展現數學思維過程是培養創造性學習的重要途徑。由于數學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的接收、貯存和應用過程,更重要的是思維的訓練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要盡可能多地展現思維過程。
關鍵詞:一題多變;一題多解;情境教學;聯系生活;創新意識
一、在展現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請同學們設計求解條件并給予解答。
在一題多變的變化和一題多解的過程中,教師只做一些簡單
提示,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克服學生的思維定式,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原問題的教學意義。通過活動讓學生學有所得,讓學生的概括能力、遷移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在展現數學問題情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根據新一輪國家數學課程改革的精神,幾何內容有了新的思
路和方向,削減了對幾何繁瑣證明的要求,強化了幾何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倡大眾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尋找可使學生產生數學化的問題,把大量的數學題材置于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樸素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在知識、發展與運用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三、在展現概念形成和定理發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
意識
幾何中每個概念的形成和定理的發現,幾乎都經歷了前人長
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創造的漫長過程。傳統的數學教學只重應用,忽略概念形成和定理發現的過程,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認為數學就是一步步的推導,數學只有推理沒有猜測,只有邏輯沒有藝術,只有抽象沒有直觀,只有理性沒有想象,使學生對數學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雖然學了多年數學,但對數學精神始終未能把握,更談不上用數學的眼光和思想方法來認識周圍的
世界。其實,這種教學觀念嚴重地妨礙了學生創新才能的發揮,堵塞了學生發現、創造的通道。因此,在幾何定理課的教學中,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和定理發現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的實際
創造過程,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比如:在“正方形”教學時,首先可以用演示教具,通過一定的變化顯示從平行四邊形出發,得到矩形、菱形的過程。接著繼續演示教具,顯示矩形、菱形如何變為正方形,并板書如下圖:
引導學生綜合歸納,指出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關系,得出正方形的三種可能定義:
1.有一組鄰邊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2.有一組鄰邊也相等的矩形。
3.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
接著又展示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內在聯系。通過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系統的擴展,突出正方形的基本屬性,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使概念的得出順理成章,又得到深化,發展了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一個時代的課題,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大課題。而數學的創新教育不是為了傳授現成的數學結論,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出發點,有了問題才會去思考。對學生來說提出一些他們想解決而未解決的富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的向心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創新能力才有較好的效果,才能有力地促進基礎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過程。
參考文獻:
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礬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