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生物課程的改革對于學生學習生物課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和突破點。高中生物教學要從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方式向激發(fā)學生主動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探索的思維能力轉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素質。另外,新課程的理念也要求教師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課堂來挖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真正地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
關鍵詞:生物教學;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一、發(fā)掘學生思考潛能,提高探究思維能力
我國古代的教育學家曾對學習與思考的關系有過精辟的論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在心理學中也有類似的理論,心理學認為“思考是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的動作”。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來源于他們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潛在欲望,從產生疑問到解決
疑問的過程,就是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綜合分析、認真推理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過程。
當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時,我有了更深切
的體會。如在教授高中必修模塊2第3章第1節(jié)“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時,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在這一節(jié)中包含有兩個小實驗,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我會逐步對每個實驗做細致的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做筆記。雖然這種做法看起來比較好,但是學生究竟能夠學到多少知識就不
得而知了。而利用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我只是給學生簡單介紹了在這個實驗中科學家的研究思路以及想要解決的問題,并對試驗中為何選擇T2噬菌體的具體原因和背景資料做了相關介紹。例如,我向學生介紹了艾弗里的實驗不令人信服的原因在于蛋白質和DNA并未被徹底分離開進行單獨的觀察,硫只存在于蛋白質分子中,而磷幾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這種背景材料的介紹為學生之后的發(fā)現(xiàn)問題做了鋪墊。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個實驗,并提示他們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啟發(fā)他們找出自己認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小組討論。之后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第一個實驗中,離心分離產生的沉淀物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二是在第二個實驗中,離心分離產生的上層青葉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三是在第一個實驗中離心分離得到的沉淀物為什么全是藍色的,而第二個實驗中得到的沉淀物卻是紅藍兼有?四是為什么離心分離后的T2噬菌體顆粒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有重量上的差別?看到學生提出這么多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我十分高興,因為這表明他們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問題了。下面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解決這些疑問了,通過我的提示和講解,學生逐個弄懂了心中的疑惑,從而對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認為,老師在講解時要力求“全面、透徹、詳細”,但這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是沒有太大幫助的。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老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拓展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良好思維品質
要提高高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通過探索,學生不僅掌握了生物學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索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授高中必修模塊2第6章第2節(jié)“基因工程及其應用”這一部分知識時,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理念,老師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地向學生講述基因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但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是比較膚淺的,而且很容易忘記。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操作的:首先是帶領學生回顧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傳統(tǒng)的育種方式的劣勢和局限
性,即無法克服物種間的障礙,無法將一種生物上的優(yōu)良性狀有選擇性地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上。然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學生通過思考提出了不少的方法,比如基因雜交、基因轉移、基因嫁接等。學生能夠進行這種思考,表明引導性教學達到了預設的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具體怎么樣來實現(xiàn)這種基因的轉移和嫁接。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給出的具體操作過程雖然不完美,但是整體的方向和方法還是正確的有價
值的。
三、科學運用類比方法,幫助理解知識要點
高中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很多的知識點都是很抽象的,是用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因此學生無法形成具體直觀的經驗,這就要求生物教師能夠把這些抽象的知識轉換成為具體的、形象的、和學生生活貼近的知識來類比講解。
例如,在教授高中必修模塊1第4章第3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睍r,對于“主動運輸”這個知識點,我就利用學生很常見的一個例子去進行類比。當我們要從河的南岸到北岸時,就需要船工用船把我們渡過去。在這個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河就相當于膜,渡船就相當于主動運輸過程中的載體,我們需要付的費用就相當于
運輸所需要的能量。通過這樣的類比,學生對主動運輸這個抽象的知識點理解起來也就更加容易和深刻。
總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課堂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