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學校“5+1”課堂教學模式(目標展示,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撥提升,達標檢測+反思)的改革,我對外研社的這套教材有了新的教學思路,下面對我的教學思路做簡要說明。
一、課前預習
由于學生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習缺乏動力,沒有積極性,布置預習作業,他們根本不可能自覺完成,所以在開始前就要先設計預習提綱或針對課文信息的表格等,讓學生有預習的方向。
二、教學設計
為了響應“5+1”教學模式改革,每節課為學生設計學案,學案中按教學設計給學生提供各種活動,讓學生有目標地去完成自學
任務,再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共同尋找出問題的答案,并讓學生說明解題的思路或線索,然后教師再對其中的共性問題集中處理,最后針對每節課的目標和重難點完成相應的多層次的習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目標展示、自主學習、交流展示、點撥提升、達標檢測這5個環節進行。
因為在學案中設計有探究環節,所以在課時安排上也進行了
一些調整。改變了原來的閱讀課、聽力課、寫作課、語法課等固定模式的課程,而是將語法、習慣用語之類的內容融合到聽力、閱讀中去,通過閱讀和聽力材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概括總結出語法項目的用法。
讓學生自行完成閱讀,回答問題,這樣的形式他們會覺得既困難又無聊,并且不能很好地了解到文章的內容。因此在學案的自學部分,除了設置比較簡單的問題和表格外,還會設置一些針對文章的填空,對于程度較好的同學還可以通過聽每段的錄音,完成回答問題和填寫任務。這樣既能訓練聽力,還能了解文章的細節信息,同時還能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對于聽力材料也是如此,將題型自行改成與考試題型一致的題目,降低聽力的難度,提高學生參與聽力的廣度,讓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教學檢測
作業是最好的檢測工具,能充分反映學生學習的情況。但作業的布置剛開始一直是我頭疼的問題,總是想起來什么就布置什么,沒能很好地檢測出學生的掌握情況,對教學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指
導作用。
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始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
任務,并適當利用小組進行檢查。
在布置作業方面這樣設計:
1.注意作業的反饋
(1)針對每節課的內容設置練習,作業量不大,但保證學生能通過練習掌握當節課的內容。
(2)作業要及時講解。由于學生基礎較差,先提前對部分優勢學生進行糾正,再找時間全班講解,保證將作業中的問題徹底
解決。
(3)要強調學生在作業中的錯誤,一定要用其他的顏色重新
改出。
2.發揮小組作用
對于每課時涉及的單詞和詞組等細小的工作,可發揮小組
的作用,每天自查,各小組組長負責其成員當天的記憶工作。
從必修1到選修8,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們進行了很多的思考,也進行了很多的調整,其間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設計了學案,但是沒能每節課都很好地滲透5個環節。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從聽、說、讀、寫等方面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作者單位 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