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實證研究分析ICT輔助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對比該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的不同影響,總結了在校園網環境下實施ICT輔助教學模式的得失,從而為建立基于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方向。
關鍵詞:ICT輔助教學模式;視聽說教學;自主學習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還提出要建立基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
行改革并建立全新的考試評價體系。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從傳統的以閱讀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聽說為主的教學模式。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輔助教學模式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拓展教學模式,它旨在改革傳統教
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信息流單向、課堂知識與實際運用相割裂等弊端,修正教師的作用與學生學習的方式。筆者結合所在院校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改革對ICT輔助教學模式的實效性進行探討,從而找出最優的視聽說教學模式與測試模式。
二、研究方法及設計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調取學生網絡學習記錄、與教師及學生座談等定性研究方法及對比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等定量研究方法對ICT輔助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應用的實效性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較優的視聽說教學模式及測試模式。
2.研究設計
從2009級學生中抽取4名教師的4個班級做實驗組,而將這4名教師所承擔的另外4個班作為對照組。對照班全部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驗班的視聽說課程以視聽說課堂與校園網自主學
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1)實驗組自主學習環節的設計
學校的7間多媒體數字語言實驗室每晚18:00至20:30全部開放,供實驗班學生自主學習使用。學生可通過校園網登錄視聽說教程學習網站,以適合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自主學習。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在論壇上與教師或同學進行自由交流,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教師可利用校園網或外網通過后臺管理隨時發布通知、布置作業、監督學生的自學進度、自學時間及答題的正確率等信息。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基本完成視聽說教程的所有教學內容。
(2)課堂教學的設計
將每個實驗班分為兩個小班進行教學。教師講解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回答學生的提問。利用多媒體語音設備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演講、翻譯、辯論等活動設計,改變傳統課堂沉悶的氣氛,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對照組班級則仍是大班授課,以教師講授聽力為主,學生的口語輸出環節較少。
(3)測試環節的設計
本研究包括了測試模式的改革,目標是逐步建設機考題庫,使測試結果更加客觀有效。對實驗班級的期中考試采用機考,對照班級的期中考試采用傳統試卷考試。期末考試實驗組與對照組均采用試卷考試。
三、結果與討論
2011年6月對實驗班發放問卷223份,收回有效問卷219
份,向對照班發放211份,有效問卷188份。數據顯示,86.3%的實驗班學生對ICT輔助視聽說教學模式評價積極,認為自主學習有
利于靈活地利用學習時間。79%的學生表示對英語學習感興趣。后臺監控數據顯示,實驗班每名學生每周平均自學時長為3.6小時,而對照組僅有25.9%的學生表示他們每周用于視聽說教程自主學習的時長超過2小時,68.4%的學生表示對英語學習感興趣。這一結果顯示ICT輔助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對于課堂教學設計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49.7%的
學生覺得口語練習及分組討論對于自己的口語水平提高不明顯,46.3%的學生認為討論環節往往被口語基礎較好的學生控制。對照組93.3%的學生認為課堂上以聽力為主,希望增加語言輸出環節的教學時間。
通過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期末成績中的聽力分數進行對比,發現4個實驗班的聽力平均分數高于對照班13.6%,顯示ICT輔助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
四、結束語
實驗證明,ICT輔助視聽說教學模式是實效性較強的一種教學模式,為大學英語學習開拓了嶄新的思路與方向。然而這種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必須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發揮教師組織、啟發、監控、評價等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實現其作為認知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改變傳統課堂的信息流單向問題,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變革。
參考文獻:
[1]楊守仁.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董劍橋.ICT與外語課堂教學整合[J].浙江大學學報,2002(07):96-98.
(作者單位 沈陽農業大學外語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