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人際關系的質量,人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沒有生活基礎。對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其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
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大學是人際關系發生質的改變的關鍵時期,首先是大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已日益成熟;其次,大學生活中學習的壓力已不再和初高中階段一樣,課余的生活已經占有一部分比例,隨之而來的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眾多的大學生中,人際交往存在著問題,本案例就是圍繞著這一主題展開的。
來訪者背景資料:小A,女,獨女,家在江蘇蘇北地區,單親,母親在她六個月時拋棄她,留下她與父親兩個人,父親在母親離開后獨自一人撫養該生,并未再婚。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其父親在外打工,賺取生活費用以及該生的生活費。在父親的眼中,該生是一名很聽話的孩子,從未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在老師和同學眼中,該生不太愛說話,和人相處較為冷漠,和異性朋友相處較好。通過高考,來到學校讀書,在學校讀書期間,認識了一些異性朋友,在學校中沒有什么朋友。
求助者的情緒表現以及主要行為:該生來學校后參與了學校的心理測評,并沒有什么異常情況。該生在進校的第一學期內,表現為:與人關系緊張,行為習慣差,脾氣暴躁,經常缺課,也偶爾有夜不歸宿的情況發生。由于該生行為嚴重違反了校紀校規,該生的輔導員老師多次與該生進行談話溝通,發現該生人際交往中存
在著很大的問題,談話中言語不符合邏輯思維,前后矛盾,并且伴有行為上的反復,情緒易激動,在宿舍的集體生活中,甚至有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行為。由于該生在班級中沒有朋友,并且同學都害怕與之交往,于是老師就安排一名同學和她做伴,她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般,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但殊不知自己的這種情感也給他人帶來了壓力,該生十分敏感,對朋友也有著想掌控的想法,并且從語言上多次給朋友施加壓力,口頭威脅:“如果你要離開我,我就去死。”朋友的精神受到了刺激,心理壓力極大,便向老師反映此事,并反映該生在宿舍中多次用物品傷害自己,私藏危險物品威脅他人的生命安全,并且情緒激動,容易與他人發生語言甚至是身體上的沖突,老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與之溝通,學生敏感地意識到是有關“心理”方面的,愿意去醫院進行檢查,但又害怕父親打她,不同意老師將事情反映給家長,后來該生行為有所改善,但是行為改變較大,表現出前后不一致的行為舉止。通知該生家長來校到有關醫院進行檢查治療,經過與家長的多次溝通,經過多方勸說,以及專業老師的意見,家長帶該生到醫院進行了檢查。
心理咨詢師的診斷及評估:通過觀察和交談,診斷求助者為邊緣型人格心理障礙。
什么是邊緣型人格心理呢?邊緣型人格障礙在精神疾病診斷中是一個新的疾病類型。今天,這種障礙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在發達國家的被認識過程也是近三十年來的事情,在中國的歷史更為短暫。這類人格障礙以憤怒、乖僻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以及嚴重的人際關系障礙為臨床特征。(自我毀滅性行為包括性亂、藥物和毒品依賴、性倒錯、自殺和自殘等行為)
研究者們相信,這類綜合征在我們當今的社會呈上升趨勢。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這種障礙是“我們不穩固社會的一種象征”。在病因學方面,邊緣型人格障礙被大多數學者接受的觀念是生命的
第一年心理發育的阻滯。小A的母親在其六個月大的時候拋棄了她,這對她第一年心理發育產生了極大的阻滯。研究者們還提出了對邊緣型人格心理做出初步的認識,最早的精神病學文獻報道,邊緣狀態是指患者行為在正常和瘋狂之間。此案例中,小A的表現極為反常,時而情緒穩定,語言清晰,在與之交流時能夠做到傾聽與傾訴;時而精神紊亂,言語表達不清,情緒激動,無法傾聽他人,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此外,在精神分析的文獻中可見這樣的描述:邊緣狀態一方面是處于精神病與神經癥之間,另一方面是在正常心理和心理病理之間。
邊緣型人格心理障礙的治療:對這類患者的個別心理治療必
定是長時間的,而且治療相當困難。病人會對治療師投入較多情
感,且有強烈的反應。一個堅固的治療聯盟是任何治療形式成功的基礎。
此案例中涉及有著極大責任心的老師,在案例中,小A顯然對這位老師投入較多的情感,具有強烈的反應,但是由于老師并非有著專業知識的心理咨詢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被寄予了極大的精神壓力,甚至一度也受到其思想的影響,這種人格障礙需要更加專業系統長時間的治療,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還是接受專業的定期的心理咨詢較好。
早期:支持性治療是必需的,這有助于建立治療聯盟。隨之將治療分成不同的階段,自殺姿態或自殘行為常常是首先要應對的
問題。隨后針對的是恐懼、不信任感以及提高生活質量。幫助病人認識他們自我毀滅的模式,并認識這種模式的來源。幫助他們提高特殊的行為技能,諸如情感規則、自我管理。隨著治療的深入,病人也應該去探索他們死板的、分離的、好的對抗壞的、對他人和自己的觀念。認知自己和其他人的動機要比他們認識到的更復雜,不是單純地用好壞來劃分,以及認識他們的對他人不可信賴的敏感,這種不信任常常導致他們人際關系的困難。
一般邊緣型障礙的形成按照精神分析觀點不是來源于三歲之后,而是之前。是自我疆域的形成由于外在原因而造成混亂。所以,治療的形成應該是對于自我疆域的重新構筑。首先需要在一個必需的標準范圍內去治療,而避免邊緣型障礙者可能操控咨詢師的
問題。例如,如果病人做錯了什么,特別是人際關系上的過分或者不到的異常行為,咨詢師需要指出問題,并認真地教會病人具體應該怎么做,并可以模擬。不要過于被病者所操縱,因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者具有操縱別人的欲望。
討論與反思: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可能存在著多種障礙,有的表象性較強,有的則較弱,心理測評對判定學生的人格障礙有著比較明顯的指示作用,特別強調的是16種人格測試,因為在平時對學生判定正常與否時,主觀上,我都會看他的UPI是正常還是異常,但在近一年的新生心理測評中,發現人格測試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比如,有的學生總是幻想有人會傷害她,有人會跟蹤她,從她的測試中,發現該生幻想能力較為豐富而且都是天馬行空的虛無的幻想,而此案例中的小A則有著前后不一致,情緒混亂的特征。此外,在發現學生問題時,處理方式與方法有所欠缺,此類人格心理障礙的學生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專業的咨詢治療,在治療中病患會對心理咨詢者有著強烈的情感,這對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有著極大的挑戰,并且對病患來說也是極大的不負責任的,所以,需要及早地診斷,且按照專業咨詢師的要求定期隨診。
(作者單位 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