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漢翻譯雖然較漢英翻譯容易些,但還是困擾英語學習者的一大難題,基于這一點,就翻譯難的成因做一些探析,尋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成因;有效方法;翻譯;潤飾
翻譯是一門語言藝術,是語言的最高境界。然而許多英語學習者感到翻譯是難上加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難——知識、理解和表達。為此,本文意在通過一些實證分析三大難的成因,從而對一些方法作一些初探。
一、英文理解難
這是指對原文不同語言現象、語法邏輯關系,以及所涉及的事物等存在理解上的“障礙”。中國和講英語的國家相隔萬里,歷史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加之漢語和英語屬不同語系,它們有各自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也有各自的語序,可說沒有絲毫的“親屬關系”,一個順理成章的英語句子在中國人看來卻是顛顛倒倒、斷斷續續,如,It is already three years sincd he was a bandmaster.很多人會把since he was a bandmaster理解為“他擔任樂隊指揮已經三年了”。這是與原意背道而馳的。實際上在由since引導的從句中,則表示某一動作或狀態“結束”。據此理解,就會得出與上述理解相反的正確譯文,即他不擔任樂隊指揮已有三年了。
二、中文表達難
中文表達難指的是缺乏譯文的語言修養而使再現原文的表達過程“受阻或制約”。中文表達難在于有時在漢語中找不到正確的詞,有時找到正確的詞后,漢語句子中卻沒有該詞的位置,要把句子弄得通暢,還需增減一些詞語,如,The soldiers,emgittered by the menory of hardships undergone and of battle so often hoped for against the elusive foe,took every man his fill of revenge and blood.blood一詞常表“血”的義項,但在這個句子中卻用“殺戮”的釋義。
三、知識掌握難
所謂知識掌握難,是指譯者對原文所涉及到的知識的貧乏或
無知。因此,要想翻譯準確,必須有豐富的知識,但翻譯的困難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掌握有效方法,就可做到符合客觀標準,達到比較理想的翻譯水平。具體方法如下。
1.活用詞典
照抄詞典中詞的含義翻譯不一定流暢,有時甚至是令人不知所云。拿最簡單的詞為例,作副詞用時,詞典中的釋義是“是、是的”。我們若是碰到yes就譯成“是、是的”,就會引起誤會。
2.顛倒詞、詞組句子的順序
英文、中文詞句的組成和排列順序千差萬別,因此,翻譯時,必須做些調整。這是極重要、極常用的技巧。
3.拆開句子
句子是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一般無需再拆,否則就得不到完整意思了。但以下兩種情況需要拆開句子:一是句子雖不長,但照譯時所得原文不達意,或不拆容易發生誤會;一是冗長臃腫,特別是那些曲折迂回、層見疊出的文字。
4.增減文字
該方法在英漢翻譯時尤為重要,有時英語不可省略,或省略不適當的地方,到了漢語里是非省略不可,英語需要省略或非省略不可的地方,到漢語里還必須加上,否則,就行不通了。如,Do you like it here?你喜歡這里嗎?it一詞在漢語里必省。
5.改換說法
英語和漢語不但用詞造句樣式不同,而且表達思想方法不同,所用形式也不同。在翻譯時必須按照漢語習慣,決定是否改變表現方法。改變的形式很多,可改變句式、詞性、肯定與否定的轉變等。
6.潤飾文字
潤飾文字,英語叫polish,是“磨光”“擦亮”之意。中文也叫“琢磨”,這是翻譯的最后一步,也極為重要。在翻譯時要講究嚴謹,務必使文通理順;細琢磨,做到句簡詞精,敢于創新,力求達意傳神。
總之,要想翻譯得好,除了掌握翻譯方法外,還得加強漢語語言使用修養,提高譯文評議表達能力。漢語表達能力提高了,漢語譯文語言表達能力必然會有大的改觀。
參考文獻:
[1]張正東.英語教學法.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2]陳廷祜.英漢翻譯技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
(作者單位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