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考作文一直是以話題作文的形式出現的,就話題作文如何復習備考的問題,有不少學生提出疑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以下幾種方法能切實有效地解決話題作文的備考
問題。
一、關注現實生活
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中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遠大的人生理想,應該培養高尚的道德情
操,塑造健康的個性品格,應該具有洞察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認知本領。
高考作文不僅是在測試考生的表達能力、表現手法、寫作技巧,還在衡量考生的認識水平、思想境界、修養程度等。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培養自己的認識能力,而關注現實是提高思想素質和認識能力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不去把握時代脈搏,不去緊跟時代步伐,那就不可能寫出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這樣的人寫出來的文章,只能是空洞無物,無時代特色,也不可能有
新意。
二、注重積累材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文章如果沒有材料,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為此,教師必須注重材料的積累,建立起自己的材料倉庫,這樣才能在考場上隨心調遣,就像一位成竹在胸的將軍可以隨意用兵一樣。我們所說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也是這個意思。有人也許會說,高三學習這么緊張,哪有時間去積累材料,建立自己的材料庫啊。其實,積累材料并不一定非要占用大塊的時間,只要有這個意識,處處留心,隨手摘記,就能“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即便是少,也應少而精,以一當十,能在考場上呼之即來,以少勝多。積累材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留心生活
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必須時時在意,處處留心,既要善于捕捉某些具體的細節、生動的形象,又要善于比較聯想,這樣不僅能積累素材,還能增長才識。
2.閱讀摘抄
閱讀能增加詞匯,培養語感,增長才識,錘煉思想,熟悉寫法,激發靈感,所有這些,都在我們積累材料之列(廣義)。對于中學生來說,閱讀是積累材料的主要方法。讀什么呢?由于臨近高考,不可能也沒必要去讀大部頭名著,可以讀報刊和中學生優秀作文。報刊承載著最新的信息資料、最新的語言材料、最新的思想觀念,從報刊上積累的材料,是最鮮活、最典型、最富有時代氣息的。報刊繁多,應當有選擇,如《讀者》《青年文摘》《語文報》《中學生閱讀》《作文指導報》《中學生優秀作文》等。讀同齡人的作文,有親近感,也容易學習、借鑒。
只讀還不行,有些內容需要摘抄下來,反復去讀。摘抄的內容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還可以是優美的詞語,以及與寫作有關的事例、文章的寫法技巧等。
3.消化吸收
材料讀過之后、摘抄下來以后,如果不能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會如過眼煙云,不留多少痕跡,不能達到在考場上取用的目的。最可靠的消化吸收當屬有意識的運用,就是有意識地將積累的材料用到自己平時的作文、日記中去,這樣印象才會深刻,才能真正化別人的為自己的。再一點就是要對積累的材料進行分類整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加深印象,二是在平常運用時便于查找。
三、加強科學訓練
對話題作文進行訓練,可以從訓練文體和提高寫作速度兩方
面進行。
1.文體訓練
盡管話題作文放寬了文體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揚長避短,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文體的訓練。原因有兩個:(1)不限文體并不是不要文體、沒有文體,不能寫出“四不像”的文章來。當考生選定了某一種文體時,文章就必須要符合這種文體的特點。
(2)某個不限文體的話題有可能更適合某一種文體寫,不能因為不熟悉這種文體而放棄這一最佳選擇,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對文體的
訓練。
2.速度訓練
每年高考,總有些考生作文未能完篇,或者是倉促收尾,導致文理不連貫,或字數不夠,都要扣分;有的是沒有結尾,導致結構不完整;還有的甚至連主體部分都沒有寫出;也有的是剛寫完考試就結束,缺少檢查時間,導致文中出現一些不應該有的錯誤。出現以上這些問題,有的是因為時間觀念不強,時間分配不合理;有的是因為平時不重視快速作文訓練,行文速度太慢;當然也有一些是作文基礎太差,考場上根本就寫不出來,這就另當別論了。
至于合理分配時間,一般因人而異,但依據經驗,提出大致的時間分配,對于大部分學生是有參考價值的。高考時間150分鐘,大概語文知識部分需90分鐘,作文需50分鐘,剩余10分鐘檢查。作文50分鐘,可用10分鐘審題立意,進行構思,40分鐘上卷成文。因此,平常的快速作文訓練當限時在50分鐘。
快速作文的訓練,一定要及早進行,無論課內課外,都要有快的意識,養成習慣,形成定式。
以上是話題作文的備考方略,學生可以在寫作實踐中試著
加以應用。
(作者單位 河南省扶溝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