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高三任課教師都非常清楚,高三地理基礎復習的重要性,同時也非常清楚《新課標高考文綜試卷》中地理試題的綜合程度。在學生的成績面前,我們常用的總結性評語為:“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點掌握不系統,應用靈活性差等。”殊不知,高三地理復習的過程恰是為攻克這幾方面問題而準備,若我們的總結如上,則表明復習的方式方法與學生的學法之間存在著斷層。如何彌補這種差距,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使學生在這短暫的一年時間里,充分掌握地理原理,靈活運用原理和題干信息解決實際的地理問題,提高地理素養,是擺在每位奮戰在高三一線教師面前的問題。僅就這一問題,筆者針對個人的實踐經驗與各位同仁分享。
一、要了解學情,安排復習的大體時段
了解學情是高三伊始教師的第一要務,有的教師是一直跟班到高三,有的教師則可能是高三才剛剛接手,無論是哪種情況,作為負責任的任課教師,我們都要再重新評估一下學生的知識掌握和知識儲備情況,而不要僅憑個人對學生的了解和長期從事高三教學而獲得的經驗來猜測學生的學情。因為學生的情況是經常發生變化的,哪怕是一個短暫的暑假,也可能導致知識的遺漏。
了解學情我采用的方法是——針對初高中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原理,有目的、有選擇地設計100個判斷題。判斷題只有正確與錯誤兩個選項,由學生經過主觀思考、判斷進行選擇。通過對學生這100個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及原理正誤判斷的準確率進行匯總和分析,便大致了解了學生對各年級、各知識模塊的掌握情況。
這樣既能發現班級整體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各部分知識在復習
時確定所需時間和講練深度(例如,我所執教班級地圖知識掌握情況為,正確率30.3%,我將加大他們這部分知識的圖像訓練),又能發現個別學生知識儲備的差異性,便于因材施教(例如,我所執教的班級有10%的學生對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含糊不清,我可以通過這套判斷題查出是哪些學生存在問題,繼而幫助他們理解概念)。
了解了學情之后,教師就可以將所要復習的知識有彈性地設置大致復習的時間,這一點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筆者不再贅述。
二、制訂復習綱要,引領學生梳理知識系統
制訂復習綱要是教師在了解學情后馬上要做的事,用綱要統領復習的全局,不至于對復習進度和內容有所疏漏,同時也可以階段性地檢查知識,復習掌握知識的情況。有的教師感覺知識系統應該在進行完一輪復習之后再梳理,但是我卻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應建立一個“樹形”知識體系,讓學生開門見山地了解到初高中地理知識如何銜接在一起,一目了然地發現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很多教師還在采用“三輪復習法”或“多輪復習法”等地理復習方法,所謂的多輪復習大多數到最后都流于形式,變成反復做題、不停講解的
“題海戰術”,對于高三學生而言就像是慢性中毒一樣,慢慢地他們就會對做題感到麻木,不知道哪些知識會了,哪些還不會。
三、區分知識類型,制訂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率
我將考題劃分為若干類型:計算應用類、圖形(表)解析類、概念原理類、邏輯分析類。
將知識系統劃分為:基礎圖形,如,地球、區域地圖知識等;基本圖像,如,線性圖、統計圖(表)、景觀圖、漫畫等;區域自然地理信息知識,如,大氣運動和氣壓系統、水循環和海洋知識、地質循環及各類自然災害及其防御等;區域人文地理信息知識,如,人口發展與環境,城市、交通與環境,工農業發展與環境等。
有了這些明確的知識模塊,學生就可以用高考真題做例證,分析出考題方式與知識點的運用關系,明確復習的意義,更好地與教師配合。復習要落到實處就必須有知識模塊周(月)計劃,每周(月)我要落實的知識點有哪些,如何設計有層次的考題,精講精練,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四、養成良好的解題、反思習慣,培養團隊意識
訓練學生說題眼、說解題思路、寫反思,利用學生的競爭意識組建學習團隊,捆綁學習成績,互幫互助減輕教師壓力,這是我又一個制勝的武器。
通過這幾步,我在職校高中教學中有效地提高了復習效率,減少了無謂的時間浪費,現與同行共勉之。
(作者單位 吉林省孤兒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