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時刻面臨,但又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落實重難點更是技巧中的技巧,它應用得好壞直接關系到語文課堂效率的高低。
關鍵詞:中職語文;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施展才華、技能的一塊陣地,是語文教師的生命場。而每一篇課文、每一節課的知識點究竟落實得怎樣?學生到底收獲幾何?究其原因,就在40分鐘的課堂里有沒有認真地去關注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備課、教案、作業是我們一直都在忙碌的事情,我們在備什么?在寫什么?在留什么?“備學生”“備教材”已經是被無數專家、學者嚼爛了的東西,可我們有靜心思考過嗎?這里的“備”“寫”“留”,往往就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這也就是為何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
屢“試”不高的癥結所在。在實際教學中,我有幾點膚淺的見解急于與大家共享。
一、急需澄清的問題
1.重難點是誰的重難點
重難點是誰的重難點?這個問題說起來容易,可在實際操作中并非易事。備課,備的是學生和教材,連接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我們語文教師。哪些知識點需要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學生在掌握過程中會有困難,哪些知識點則是需要學生密切關注的,教師應該在準確把握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的前提下來制訂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而并非是我們教師的重點與難點。
2.重難點是每一節課的重難點
真正的語文課就是重難點解析的過程,也是真正出彩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大多教師存有這樣一種誤解,語文課的重點、難點就是一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因為歷來語文教參的編寫都是這個
模式。但是,這里的重點、難點,是每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只有力爭突破每一節課的重中之重,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有效率可言。
3.重點并非難點,難點亦非重點
重點和難點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重點中有難點,難點中有重點,尤其是語文課,有時重難點難分清。但仔細推敲后,我們不難發現,重難點是前后相繼、互為表里、有機融入實際教學中的,“在課堂的具體教學中可把重點、難點分成若干小問題、小節、小段,一個一個地突破,轉難為易”。
比方說《項鏈》的教學,主人公馬蒂爾德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無疑是重點,但僅憑一節課40分鐘很難解讀清楚,學生也很難在倉促間領悟,怎么辦?唯一可行之法是將重點和難點打破,重新排列組合,這也就是將重點和難點分解到讓學生可以接受的程度。如果以三個課時計算,第一課時的重難點不妨合二為一,理解文章思路;第二課時重點設置為文章中心描寫的解析,難點為此段心理描寫對人物形象解析的作用,這樣設置可直接過渡到第三課時全面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積極地討論人物活動在整個小說中是
怎樣完成形象塑造的,如此安排又為何更有利于突出語文課的基本任務與價值取向。
二、如何確定重點與難點
“教學中重點與難點的確定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客觀的,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認識規律的。”它是建立在吃透教學大綱,分析學情,有效掌控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的。
1.分析學情
中職生基礎薄弱,學習意識淡薄,積極性不高,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課不能不上,又不能不講,怎樣既兼顧學生的基礎,又激發學生“想學”“要學”“愛學”的志趣呢?當務之急在于準確把握“學情”。每個教師最清楚自己的學生,哪些方法最適合自己的學生。綜合所有學生的內在因素和有利于調控課堂的外在因素,使二者有機貫通,
才能找到一條適合中職生特點的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學情分析,就是致力于了解學生,準確定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確立重點與難點,這才是合理有效的出路。重點與難點是學生的重點與難點。它的確定首要一環就是準確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中職生現有基礎的重難點,這樣的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緊扣大綱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了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要求,這些要求是考慮重難點的首要選擇。超出大綱要求,無論教師主觀上認為它如何重要,也不能視其為重點。脫離了大綱要求勢必會造成重難點設置的隨意性,“眉毛胡子一把抓”,這樣的教學也將是盲目的。因此緊扣大綱來確定重難點,才不至于使語文教學方向發生偏離。
3.有效掌控教學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與教學目標是相輔相成的,重難點依
據教學目標而生成,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從某種程度而言,重難點就是教學目標細化和量化的過程。教學目標的制訂直接關乎教學中重難點的形成與解決,重難點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教學目標
逐漸實現的過程。如何確定重難點,應著力解決教學目標的制訂。
4.文本研讀
研讀文本,最忌諱的莫若越俎代庖。從常規角度審視,教師對文本的掌握僅僅只是教材的外化,他不能直接代替學生對文本
的認知,這里面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內化過程才真正是學生的所得、獲益之處。很多時候我們都處于一種近似真空狀態下的誤解,仿佛對文本能夠做出別人所沒有的見解、主張就是“成功”。實則不然,教師無法替代學生,就如同沒有辦法去左右學生的認知一樣。所以,文本解讀更需師生互動參與,這樣才會彰顯分析、綜合、歸納等諸多思維力量的內涵。
三、怎樣解決重點與難點
1.重點突出
40分鐘的課堂,重難點所占比例最大,這部分是整個語文課堂最為關鍵之處。試以《過萬重山漫想》第二課時為例,教學重點:文章所體現的作者謳歌的內在精神?教學難點:這種內在精神是如何體現出來的?作為文章的重難點可以因文而異、因師而異、因生而異。但總體來看,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內容都是不變的,以重點突出講解,以教師為主導,力爭通過講授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至于難點部分則主要通過師生的解析、互動,共同完成。手段是為目標服務的,作者謳歌的內在精神在文章中是如何展現的?教師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既鍛煉了思維,又掌握了方法。
2.難點解析
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對于學生的接受程度來講,是倍感吃力的部分,需要在教師的指導、講解、分析下才可以化解。在難點解析過程中,其實,是要求學生掌握分析難點的方法與過程,所謂的“舉一反三”也無外乎是一種方法而已。最為關鍵的是,中職生學習語文是要培養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與素養,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或者升
學奠定堅實的基礎。難點解析就在于向學生傳授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這里包含的是真正的“語文”,學生通過難點解析逐步掌握也將是一種方法與能力。為何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很多原因在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根本沒有掌握這種解析難點的方法。譬如《荷塘月色》一文,重難點歷來放在“對第3、4、5自然段的景物描寫的賞析”。其實,這個問題并非那么的“高不可攀”。對于景物描寫的賞析,我們不妨借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荷塘月色》就是“現代版的世外桃源”,作者所觀、所感,均籠罩著一種朦朧、模糊的色彩,因為此時作者朱自清的內心世界是彷徨無助的。
3.交流反饋
這里的交流、反饋是針對教學過程而言的,尤其是在重難點的解析過程中,“學生對重難點的接受程度如何,在解析中學生領悟
了多少”,等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反饋方能奏效。教師的講解與提問伴隨著學生的聽講,兩者相得益彰,相互配合,配合默契,對于重難點的解決至關重要。理解了的問題,教師卻大講特講,做無用功;沒有掌握的問題,教師卻戛然而止,這些都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最后,課后作業的布置,也同樣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每一節課重要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作業怎么留,留什么,語文教師必須力爭做到“備、講、留”三者的相互配合。這樣的交流和反饋,不僅可審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也可審視出一個語文教師的實際教學技能與水平。
4.適時反思
語文教師不僅要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還要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正如人無完人一樣,語文課也有“課無完課”的一面。有限的課堂里教師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也不可能把學生的所有疑惑一網打盡。這里就需要語文教師適時地反思,針對課上的利弊及時糾正,揚長避短。可有時是我們聽慣了,也聽夠了一些所謂的高唱凱歌、歌功頌“課”的“高大空”式的話語,真正的功夫在“課外”。多聽一聽不足之處,多記一記亮點所在,多思一思疑點之處,我們的語文課就不會有望“文”興嘆的尷尬境地了!
總之,真心地奉勸那些還依然堅持在戰斗第一線的語文教師
們,不要盲目地去崇拜那些所謂的“模式”“方法”,因為根本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包打天下,只有適合自己學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別人的方法也許是好的,但我們未必學得來,學不來反而會有“東施效顰”之感。
參考文獻:
[1]史潔瑩.語文課堂教學突破重點難點的藝術[J].哈爾濱師專學報,2002(02).
[2]洪冠英.淺談語文教學中重點難點的把握[J].教師論壇,2002(08).
[3]荀文彬.課堂有效提問六辨[J].語文學習,2011(03).
(作者單位 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