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來都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高考作為基礎教育的終結性、選拔性考試,必然要體現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成果。
關鍵詞:高中生;心理健康輔導;研究
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組織學生進行高考復習、提高復習效率?
首先,要了解高中化學課程結構的變化。新課程改革后,化學課程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的教學體系全部被打亂了。化學課程結構分為必修課程模塊和選修課程模塊兩部分,其中必修課程分必修1和必修2。選修課程分六個并列的模塊,依次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這六個模塊雖說是并列關系,但其實與必修模塊的關系并不完全相同。其中《化學反應原理》已被列為選修中的必選內容,根據我省的考綱要求,《物質結構與性質》與《有機化學基礎》是選修中的二選一內容,即它們在高考中各占15分,考生須任選其中一題作答。
其次,要了解高中化學新課程的特點。高中化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方面較為全面地
闡述了課程目標。其中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結果。從課程設計來看,必修模塊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學素養,是人人都要學的化學。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完全可以也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教材內容做適當的彈性增補,但前提是首先要“保底”。選修課程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總目標下各有側重,通過安排不同的選修模塊力求揭示課程的人文內涵,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一、分析新課改的高考命題,明確備考方向
寧夏、山東、廣東、海南等幾個先行進入新課改實驗的省區,已經先后進行了新課改后的第一次高考。四省區的化學高考試題的基本情況是:山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為理科綜合,其中山東理綜全卷240分,化學占78分;寧夏理綜全卷為300分,化學占100分。廣東省和海南省為單獨成卷的化學試題,廣東全卷為150分,海南全卷為100分。通過研究四省的高考試題,可以發現其中的特點:(1)體現《考試大綱》的權威性。(2)強化基礎性,覆蓋面大。(3)突出考查新課程理念下的基本能力,重視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重視對過程方法目標的考查。(4)凸顯學科的時代性,關注STS教育,體現化學的發展性。
二、重視基礎,回歸課本
教材是學生用來學習知識的工具,也是教師實施教學的指導
性藍本。任何考試都要以教材為根本,同時認真研究《考試說明》,《考試說明》(考綱)是中學化學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新高考化學命題的綱領性文件。教師認真學習并深刻理解《考試說明》是把握新高考命題趨勢、提高高考復習效率的最有效途徑。高考化學試題也不例外,它所涉及的知識點全部包含在《考試說明》中,大部分素材來源于教材,絕大部分考生失分的原因不是考題難度太大,而是考生在學科基礎知識上的明顯不足。因此,化學復習我們要切實改變觀念,把教學的重心從“一味增加新知識,挖掘新信息,大搞題海戰術”轉移到“如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把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上來,回歸課本,認真研究教材的每一個細節和要求。只有這樣,基礎知識才能得以落實,學生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千萬不要片面追求繁、難、偏、怪題而占用我們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因此,我們要敢于舍棄,決不能舍本逐末。
三、抓住主干知識,加強能力的培養
高考試題的解答往往要求考生通過自己閱讀、思考來解決,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積累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不斷提高化學學科的科學素質。那么思維能力是如何提高的呢?(1)要熟練掌握所學的化學知識,把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都轉化為常識性知識。(2)在掌握化學學科的主干知識后,要把這些知識進行學科內整合,力求使所學知識更加系統化、網絡化。(3)要經常站在“量變”的角度審視化學事實,一切都不是絕對的。(4)要善于自我反饋,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能妥善解決。(5)要有堅強、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排除各種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干擾。
四、加強實驗教學,注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實驗題是高考中一個必考的大題。新課改對化學實驗的要求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和常見氣體的制備除雜等,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和評價。因此,教師在講評實驗時,應著重突出實驗思路的設計,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在組織學生評價實驗方案時,應啟發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問題,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評價能力。
縱觀近幾年部分省市高考題和各地大量的模擬題,似乎很難
見到課本中的原有實驗。因此,有些教師對課本中的實驗關注程度不高,而是一味地搜集大量所謂新穎的實驗題。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課本中的實驗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基礎性內容,并且經歷了長期的實踐檢驗,因此決不能離開課本去另搞一套。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